全部 台語教學 教學思考 詞彙問題 語音漢字 語用問題 語法辨析 語法整理
「感覺」跟「覺得」這兩個詞語,結構的使用大部分相同,而語義也很相似,都關乎 “有所感”。大多數老師的回應是,「感覺」偏向情感,而「覺得」偏向想法、看法。 但是所謂“情感”跟“想法、看法”的具體明確的差異是什麼?
閱讀更多 >>生活在台灣,時常可以聽到「不好意思」或是「對不起」這樣的詞語。謝佳玲(2010)指出,「不好意思」和「對不起」是華語道歉行為 的道歉核心語,不過,這兩個詞並非只能用於道歉,在請求和拒絕中也能使用。
閱讀更多 >>我知道「是...的」句是用來追問更多訊息。但是可以追問「你是什麼時候去吃飯的」 、「你是怎麼去吃飯的」。但卻不能追問「你是 去哪裡吃飯的」、「你是去吃什麼的」,所以到底「是...的」句中可以追問哪些? 又不能追問哪些訊息呢?
閱讀更多 >>到底詞彙應該怎麼教?或者應不應該教?其實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有的老師認為「詞 彙幹嘛教」,有的老師則認為「詞彙怎麼能不教」,老師們,你是屬於哪一類呢?在 教學之前,得先釐清確認教學理念與目標,這樣針對後面的教學設計才能擊中標的。
閱讀更多 >>提問的重要,提問的優劣都一直談說,那到底要怎麼開始,又要怎麼改善提升?提問 是上課順暢、學習品質的關鍵,但前提是要知道在語言教學上,什麼是好提問?什麼 是不好的提問?才能針對問題改善提升。
閱讀更多 >>有老師提出疑惑,為什麼提醒學生「請用“比”回答」不好呢?集中每堂課的教學重 點,不對嗎?不是要學生熟悉“比字句”嗎?我是這麼想的,若是我們不整理提供使 用目標句回應的情境提問讓學生去體會感受。學生到外面去,碰到真實交際情況,怎 麼能自然選取哪個句式來回應呢?
閱讀更多 >>「對話、短文」到底重不重要?這十幾年觀察下來,發現大多數的老師較輕忽「對話、 短文」的教學,重要性看得不如詞彙、語法教學來的重要。
閱讀更多 >>「完全不會說中文外國人,到底怎麼開始呢?」、「該用哪種語言開始?英文,中文? 」、「該從哪裡開始?發音,自我介紹,還是第一課?」了解「零起點」的教學難點, 才知道怎麼對症下藥。
閱讀更多 >>「完全不會說中文外國人,到底怎麼開始呢?」、「該用哪種語言開始?英文,中文? 」、「該從哪裡開始?發音,自我介紹,還是第一課?」了解「零起點」的教學難點, 才知道怎麼對症下藥。
閱讀更多 >>「你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跟「你又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這兩句話的差別在一 句加「都」,一句加「又」,到底使這兩句意思有什麼不同? 「都」跟「又」這兩 個副詞,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功能呢?
閱讀更多 >>在語言教學中「情境」很重要,我知道。但是找什麼樣的「情境」?教詞彙、語法句 型,還是教課文、或綜合練習時用呢?又該怎麼呈現呢?
閱讀更多 >>「我就是」最常用的情境是打電話的時候,回應對方的,後面省略的對方所說的人名。 但,生活中也會說「就是我」,這個使用情境好像跟「我就是」不一樣,所以兩者的 使用與情境有什麼不同?
閱讀更多 >>我們可以說「你從哪裡開過來的?」、「她剛剛就從你面前走過去了。」句中的「開 過來/走過去」是具體語義,比較容易了解。但「V過 來/過去」也有抽象語義嗎?
閱讀更多 >>「客人走進來/去了」、「壞人跑出來/去了」語義具體易懂,就是從裡面跑到外面, 或從外面跑到裡面,有方向性。 但是我們也會說「室内裝修别忘了把動線考慮進去」的「考慮進去」,還有「把好麻 吉加進群組,將討厭鬼踢出去」的「踢出去」,這些的空間方向性在哪呢?
閱讀更多 >>「~起來」跟「~上來/下來/下去」語義有相似重疊的部分,所以怎麼區別呢?如: 1.「跳上來」跟「跳起來」有什麼不一樣?2.「撕下來」跟「撕起來」呢?3.「留下 來」跟「留起來」呢?4.「做下來」跟「做下去」呢?
閱讀更多 >>可以說「這學期,我有三天沒去上課」,但卻不可以說「今年我很忙,一個禮拜不能 跟你去旅行」? Time-Duration的否定有什麼限制嗎?
閱讀更多 >>為什麼「在樓下哥哥做什麼」聽起來很奇怪?需要改成「哥哥在樓下做什麼」比較順? 所以「在+處所」在句中的位置有幾種,又有什麼不同的差異?
閱讀更多 >>「我跑上來/去了」、「我跑下來/去了」語義具體易懂,就是從上面跑到下面,或從 下面跑到上面,有方向性。但「休息了吧,再跑下 去就倒了」這裡的「跑下去」卻是繼續跑的意思,而非方向性;到底「上來/上去/下 來/下去」搭配哪些動詞?有多少不同的語義呢?
閱讀更多 >>我們中文的「V起來」,一下子是「請你站起來」,一下子又是「這張椅子坐起來很 舒服」。到底「V起來」有幾種意思啊?複合趨向補語向來都是外籍學生學習的難點, 除了具體語義之外,還有抽象語義。我們先從「V起來」來介紹吧!
閱讀更多 >>「嗎」問句不等於「V不V」問句嗎?兩種問句的疑問性質一樣嗎?在結構上,兩者有 時可以互換,有時又不能互換?差異在哪?什麼時候可以互換?什麼不能互換?
閱讀更多 >>上一篇懸而未決的H類形容詞,跟G類一樣都不是屬於五種感官可立即辨知之類的, 而是偏重主觀判斷的性質,但G類能重疊(使用上有些限制);而H類卻無法重疊,為什麼?當中有什麼差異?
閱讀更多 >>「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談得是單音節形容詞的重疊,但是並不 是全部的形容詞都可以重疊呢。比如,我們就不會說「東西貴貴的、學校近近的」。 能不能重疊,有沒有什麼規則呢?
閱讀更多 >>「他正在睡覺」跟「他正在睡覺呢」,多了「呢」有什麼差別?除了「呢」,還有 「吧、啦、啊」,在句尾放上這些語氣詞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閱讀更多 >>學校、機構也這樣要求老師:「這學期要上完10課。」、「這是密集課程,8週要完 成15課」,一味追求短時量多,急速達量。問題這樣真的能達標?紮實穩固運用的達 標嗎?這是吸收與成效的問題,而不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閱讀更多 >>以「寫同學的名字」來看,加了不同的趨向補語,各有什麼側重語義呢?如:「寫『上』同學的名字」、「寫『下』同學的名字」、「寫『出』同學的名字」、「寫『起』同學的名字」。
閱讀更多 >>簡單趨向補語只剩下「V進、V出、V起、V開」這四個,感覺好像沒「V上」跟「V下」 那麼複雜,是嗎?是~吧?至少沒有上幾篇那些那麼難。像「走進教室」、「掉進水 裡」是空間的進出,很容易理解的;但「聽進勸告」、「吃進營養」這些呢?
閱讀更多 >>各位老師是怎麼看待教學中的「簡報」使用呢?商業簡報到處談,說著三大要點、四 大禁忌、五大守則的,能套用在教學簡報上嗎?投影片字越少越好------語言教學, 字怎麼少?一張只放一個重點------好像行,但上課節奏就拖了?圖像與照片是王道 ------抽象意思怎辦?語言教學用的簡報有什麼要點、禁忌跟守則嗎?
閱讀更多 >>一般教學都強調「熟能生巧」、「大量操練」還有「精講多練」,學生的 學習成效靠這幾個技巧就行了嗎?在語言教學裡,「重複」是有必要的,但學習成效 是靠這個關鍵產生的嗎?在教的過程中,是否忽略了(新)概念建立的認知過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