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標準的思考

師:台灣跟加拿大,哪個大?
生:加拿大大。
師:請用“比”回答。(手比白板上公式)
生:加拿大比台灣大。
師:很好。

上面這段教學提問,是某次師培課中的一張簡報,請老師們思考這段提問引導的好壞。

有的覺得不錯,簡明易懂;有的覺得若搭配圖片會更清楚聚焦,知道要比的是什麼。而我則說「~,哪個大?」並不是符合“比字句”運用的提問,因為老師必須提醒學生「請用比回答」,顯然就不是自然應對的話輪。

課後,有老師提出疑惑,為什麼提醒學生「請用“比”回答」不好呢?集中每堂課的教學重點,不對嗎?不是要學生熟悉“比字句”嗎?

我是這麼想的,若是我們不整理提供使用目標句回應的情境提問讓學生去體會感受。學生到外面去,碰到真實交際情況,怎麼能自然選取哪個句式來回應呢?

很多學生上課呢?知道今天上什麼語法,所以不管老師問什麼問題,一律就是使用當天的重點語法回應,這樣只是熟悉結構,而非語義與使用情境的掌握。因此,我會穿插非當天重點語法的提問,往前或往後延伸對話,讓學生學習分辨何時該用什麼語法應答。

講白一點,就是避免學生投機取巧,不懂裝懂~

也有老師說,把結構練熟了,多多接觸就會有語感了。但,我們也會發現學生當堂課練目標句練得可熟悉了,但是出去外面或者之後的生活都很難主動產出,就是這個原因。

老師呢,是提供學生該重點語法句型的大量情境的來源,集中引導、刻意練習,因此能盡量給就盡力給,一點一滴累積學生最缺乏的語感。

怎麼看待提問,會影響教學的設計與安排,這些年教學下來,深刻體會:
提問若好,你的課堂是彩色的;
提問若差,你的課堂是黑白的!(有人知道這個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