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台語教學 教學思考 詞彙問題 語音漢字 語用問題 語法辨析 語法整理
OPI 到底是什麼?在搜尋引擎上key上這個關鍵字所出現的資料,一大堆都是好萊塢O·P·I指甲油,一款全球最頂尖的美甲品牌。但~這個跟我們華語老師必須掌握「OPI」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遙遠!
我“認識”OPI已經二十年了,一直非常慶幸自己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學習跟吸收,並融入運用我的語言教學與培訓,它對我的語言教學生涯有相當大的幫助與提升。你也想認識嗎?九月文章,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個重要的利器—OPI。
「練習語法點的時候,要提供情境來練習。」、「詞彙教學要提供一個情境讓學生可以了解」。類似以上的說法,在各大講座、師培課或是華語教學相關書籍和系所課堂中聽到的比例應該很高。因為,在情境中練習能提高教學成效已經是語言教學的主流觀點了。然而,你說的「情境」和我說的「情境」往往有些落差,以致於很多老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明明已經帶入了情境,但為何還是沒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閱讀更多 >>你使用的是「餓倒是不餓,可是可以吃一點東西」,還是「餓倒是餓,可是可以等一下再吃」?還算兩句都可以呢? 「...倒是...,可是...」這個句型是在中高級程度重要語法點,到底句型的使用情境跟功能是什麼?「倒是」後面肯定否定都能接嗎?又「可是」之後該接的內容成份是什麼呢?
閱讀更多 >>外國學生學習送氣音時最常出現的偏誤就是送氣不足,在語音表現上送氣不足的音較容易被理解為不送氣音,比如將「台灣」的「台」發為 dái,雖不至於影響語義,但仍然是一聽就知道不正確的發音。但怎麼讓學生了解華語「送氣音」是如何發出的呢?用紙片教學是最好的方法嗎?
閱讀更多 >>拜科技進步與設備升級所賜,使用PPT進行華語教學已經成為許多老師的主要授課方式了。然而,隨著老師對PPT的依賴程度增加,許多問題也一一浮現。
過度依賴PPT會有什麼問題?
當然不要「重覆」,
一直說著/做著相同的事,多無聊。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怎麼可以不「重覆」?
不反覆練習,無法記憶鞏固。會讓所學的內容難以生根內化。
面對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閱讀更多 >>「大家覺得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這是近幾年在師培課上常丟出來讓老師們反思的問題,是老師們覺得是顯而易見且老生常談的問題。
從老師們給出的答案可以感受。這些答案其實大同小異,大概就這些「能用會說」、「能溝通交流」,其實也是我預想中的答案。既然都是華語老師們的共識,爲什麼還要問這個問題呢?
閱讀更多 >>無論台灣人是否真的謙虛害羞,但我們總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是不爭的事實。打擾或麻煩到他人時要道歉、委婉拒絕時要道歉、犯錯失誤時要道歉、請求協助時也要道歉……既然如此,外國人學習華語也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練習一下台灣人怎麼道歉,不是嗎?那麼,台灣人究竟怎麼道歉呢?
閱讀更多 >>您的生活中,是否經常聽到類似的對話?「同學A:欸,幫我買便當回來啦!」「同學B:吼,好啦好啦!你要吃什麼?」、「同學:老師,對不起,我可不可以下個星期再給您作業?」「老師:好吧!」。這些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的語言使用,要說得正確又適當,對華語學習者來說其實並不容易。為什麼呢?
閱讀更多 >>「教學」這件事情,沒有所謂對的方法,或錯的方法,或者應該的方法。我覺得只要能幫助學生正確使用語言(輸出)溝通交流,什麼方法都可以嘗試,都可以使用的。每個老師都會在這樣的嘗試、詢問、觀摩,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的不斷反覆的過程當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原則。
閱讀更多 >>2016年六月我參加了一場由中華民國復健醫學發展協會舉辦的跨領域研習「讀寫萌發」[ 「讀寫萌發」強調孩子學習讀寫是一個自然持續的過程,而不是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就像學習說話、聽話、走路、游泳以及其他各式生活中的技巧一樣,是透過有意義地參與特定活動而自然習得的。],當天講者童寶娟教授講述了許多閱讀障礙兒童的讀寫困難及教學策略。
閱讀更多 >>這個主題〈基於「語言使用」之語法教學模式〉是2018年投稿的論文,重點在於模式的說明呈現,聽了楊老師的講座之後,有一些想法想調整,所以整理使之更為完整完善。
閱讀更多 >>以前聽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總認為那代表的是巧舌如簧、見風轉舵的負面形象。然而,《官場現形記》指出,即便是如清修之地的寺廟,也需要有一個「知客和尚」負責與塵世打交道。也許你會說:「這樣不是太虛偽了嗎?一點原則都沒有。」但是,空有一顆修佛弘法之志,卻不知如何打進芸芸眾生,這不是很大的矛盾嗎?同樣的,如果身為華語老師,卻不知道如何透過話語達成教學任務,縱有再多的熱情也是枉然吧!
閱讀更多 >>最近剛結束一場針對印尼華師開設的成人漢字師資培訓課程,這課程主要針對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學習漢字的教學策略。其中,字形教學方面談到經 驗連結策略,也就是將學生個人的畫圖(塗鴉)經驗與筆畫規則(筆畫的書寫方向、筆畫的種類等)產生有意義的關己連結,之後再進入筆畫書寫教學。
閱讀更多 >>「也」的類同相似是如何連結的?「我是台灣人,他也是台灣人」的連結很容易懂,我他的連結在於「台灣人」,但是「我喜歡吃餃子,也喜歡吃比薩」的這個句子呢?還有「我買了車,他也換了房子」的這種呢?看似沒有類同相似的地方,為什麼也可以使用「也」?另外,可以說「我七點也在家吃飯」,也可以說「我在家也七點吃飯」,到底「也」的結構如何受語義影響?
閱讀更多 >>把語音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到跟〈漢語拼音方案〉一致,將會導致語音教學內容的不完 整,而且,這也是造成語音教學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次文裡,我約略整理了有關 語音教學的幾點提醒,提供給新手老師備課或教學時參考。
閱讀更多 >>「越A越B」是華語中常見的語法點。教授這個語法點時,我舉了「啤酒越冰越好喝」 當作例子,結果觸動了愛喝台灣啤酒的學生,舉一反三地說出「我越喝越醉」這句話。 當下我覺得這個很怪,不符合我的語感,但又無法即時向學生說明原因,於是告訴學 生這是我的功課,待我找到答案之後再回覆他。這篇文章就是我的答案。
閱讀更多 >>「*妹妹昨天睡覺了十幾個小時。」、「*媽媽洗衣服得很累。」、「*保羅說水餃 成睡覺了。」之前遇到學生這樣的病句,覺得就是結構不熟悉,忘了再次重覆「動詞」 ,或是得把「賓語」挪走;「結構問題」小事一件,多多練習就好了。但是幾個禮拜 前,有位老師跟我聊起了「賓補爭動」這個問題,想進一步探究整理為什麼?是否什 麼規律?
閱讀更多 >>傳統單字調教學利用「媽麻馬罵」讓學生學習辨識四聲的高低升降變化,例如「早安」 兩字,「馬」對應「早」,「媽」對應「安」,但對外國學生來說,如果簡單易學, 為何總是偏誤連連?
閱讀更多 >>有一天,學生來問我:「老師,I have some Taiwanese friends的some怎麼說?」 我回答:「一些」。過了幾天以後,他又來問我:「老師,some people like it, but some people don't的some也是『一些』嗎?」我說:「不是,是『有的』或者 說『有些』。」他是個聰明的學生,馬上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接著問「『一些』 和『有些』一樣嗎?」
閱讀更多 >>想減輕備課負擔,又同時增進備課成效,就得培養備課思維與建立備課模式。或許對於「備課」太熟悉習慣了,因此忽略了對它更深入的 認識與挖掘。但若要優化提升,就得好好重新認識並思索備課最核心的意義,並進而 整理出一套可以依循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閱讀更多 >>聲調是外國學生習得華語的普遍難點,但偏偏聲調是華語語音最顯著的特徵,具有表 義的區別功能。聲調一旦弄錯了,說的跟聽的人理解的往往是兩回事。
閱讀更多 >>教中級以來,「可」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很大的難點。它的難主要 反應在語義的複雜性。蔡沂庭(2014)梳理了「可」從先秦時代開始的歷時語義演變。 由一開始的「許可」到「可以、能夠」,再到後來的「反詰」、「猜測」,又從「反 詰」中演變出「否定」、「疑問」、「強調」,最後再從「強調」演變出「轉折」。 再來,如何從讀音來區分「可」的語義?
閱讀更多 >>「吧」這個語氣詞,在日常生活交際溝通中使用的頻率相當高,而且用法也十分豐富。 對於母語是中文的我們來說,使用「吧」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無負擔的存在。但對於要 教學的華語老師,甚至外籍學生來說,「吧」的使用真的是複雜又難以掌握的問題。 到底「吧」的出現,表達的語義/語氣/功能是什麼?又該怎麼使用呢?
閱讀更多 >>各位老師是否曾經被問過這樣的問題?「老師,中午是幾點?」、「老師,六點是下 午還是晚上?」或者你也覺得「我每天上午六點起床」這句話,不知怎的,就是有點 怪。
閱讀更多 >>跟“女”相關的詞彙「女生、女人、女性、女子、女士、小姐、婦女...」,這些如 果要標出年紀怎麼標?而區別只有年齡嗎?沒想到一個以為簡單的詞彙,竟然引出這 麼些有趣的問題。
閱讀更多 >>老師們在教初級學生「吃」、「喝」這兩個生詞時,指出它們之後的賓語是可食用的 東西。從語法和詞義搭配上來看,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不遵 守這個規定的用法,比如說:吃麥當勞、吃7-11、喝50嵐等。為什麼對外籍學生而言, 理解上也不會有問題。原因何在呢?
閱讀更多 >>「教室裡坐了幾個學生」跟「教室裡坐著幾個學生」到底在語義跟功能上有什麼差異 呢?「V了」跟「V著」這兩種存現句在教學上,該如何說明解釋他們的不同?兩者又 有什麼特點與使用情境?
閱讀更多 >>相信「語用」這個詞對老師們來說並不陌生。不過,如果要再進一步追問語用究竟有 哪些具體的內容,能說清楚的人可能就大幅減少了。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想要將語用 研究和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介紹給大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