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聲調教學(上)

聲調是外國學生習得華語的普遍難點,但偏偏聲調是華語語音最顯著的特徵,具有表義的區別功能。聲調一旦弄錯了,說的跟聽的人理解的往往是兩回事。如「老師,我要去台灣『砍』你。」或「台灣人用『鳳梨』發電,我們國家也一樣。」,前一句話讓人頭皮發麻,後一句話則讓我真的去google一下「鳳梨發電」是否當真屬實。

影響聲調習得的原因很多,如學習者的母語沒有這樣的音節聲調意識,因此難以將聲調應用於說話中;或母語雖然有聲調,卻與華語聲調存在著或近或遠的差異,這些近似或迥然不同的音高彼此間便會造成一定的混淆,造成另一種障礙。此外,發錯聲調也常與學生本身對記憶詞彙聲調的困難或意願有關;或因為學習過程中,聲調不像聲母和韻母,學習者能透過其他感官觀察發音部位、發音方法、舌位前後高低、口形圓展等的變化。聲調涉及的只有看不到也觸不到的聲帶振動,而語音稍縱即逝,只仰賴聽力和幾個調號要習得華語複雜的音高變化,這樣的難度我們是可以想像的。

然而,學會發四個聲調和一個輕聲是學會了華語聲調嗎?很可惜並非如此。

許多專家學者及我們的課堂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通常會在發連調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偏誤,這些偏誤有的受母語輕重音發音習慣的影響,也有在學習過程中因訓練內容而衍生出來的偏誤,比如將上聲一律發為全上便是。

有關連調,吳宗濟(2004)說:

凡兩個字連在一起讀時,不論它是一個詞或是一個意群,都會造成變調。

這指明連調並不是兩個單字調的簡單相加,當單字調進入連調後,它的發音情況是會改變的。舉例來說,「看書」這一詞構,初學者若按單字調的調值先發一個完整的高降調「看」,再發出一個完整的高平調「書」,這並不是發這組連調該有的語音樣貌;反觀母語者會發出一個後重的連調組合,後一個音節發得比前一音節稍長稍重,這樣聽起來才自然,而且後一個音節調值也不再是發飽滿的:55,而是降為:44甚至更低更長的:333。這種語音範疇內的調值變化對母語者來說毫無困難,是不自察覺的語感,但對外國學生來說卻是全然不可能具備的能力。

那麼,對教學對象是不具華語語感、母語沒有聲調意識的外國學生,聲調教學的魔鬼藏在哪些細節裡呢?

1

聲調不是絕對音高,說華語也不是把單字調原班人馬搬上場

我常用走路和分別蓋在山坡地不同高處的幾棟房子來比喻。

  • 前者用來讓學生知道跨出紮實的一步,再用同樣力氣跨出等距的下一步,每一步都用一樣的時間、力氣,走完了一公里也不算走路,只能算移動,是早期的機器人才會出現的動作。華語雖然每個音節都有聲調,但是說話時不能每個聲調都發到極端完整或時長輕重一致,否則就會像機器人走路一樣不自然,但也不能不受控制地走,隨意停頓,毫無節奏,像個喪屍一樣也不行。

  • 後者則讓學生知道聲調的音高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音高。就如同在一塊山坡地蓋房子,有的人住在高一點的地方(像女生、小孩的聲音高),有的人住低一點地方(像男生聲音低),但是大家蓋的房子(調域)大小高矮都一樣,甚至同樣的人也可以在山坡的不同高度都各蓋一棟房子,因為說話時調域是跟房子一樣整個的搬遷往上或往下。課堂中只要學生想像一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說「你好」(開心的,或心不甘情不願的),便能理解調域移動的意思,這便是調域及相對音高的概念。在開始教聲調前,我常用這兩種連結讓學生能比較容易理解華語聲調是怎麼回事。

2

一昧地讓學生模仿老師的音高,只會讓學生唱出一首首走調的歌

聲調訓練內容要能實際幫助學生掌握相對音高,老師便要意識到自己發的高音不等於學生的高音,老師發的「低」也可能是某些學生的「高」。但老師一次說了自己調域裡的「高」和「低」兩種音高,那麼透過對比,學生就容易聽出老師發的是一高一低的兩個聲調,接著學生在課堂上要模仿老師的,是發出在他自己的調域裡的「高」和「低」兩種音高,而不是模仿老師的音高。如此,才能避免將聲調發音練習變成絕對音高的模仿練習。聲調的訓練是讓學生能在自己的調域裡發出高降低升等音高變化,得要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課下才有可能自然地說華語。

3

用二字調取代單字調教聲調,停頓、節奏、重音都得在二字調才能凸顯出來

傳統的聲調教學從單字調入門,「媽麻馬罵」也從一聲到四聲地念,這是行之有年的教學模式。但是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學術順序並不等於教學順序,朱川(1997)便提到用陰平帶去聲、用去聲帶上聲,上聲帶二聲的教學順序,因為這個模式能起「以舊帶新」的作用,幫助學生記牢四個聲調的音高變化。但這樣的聲調教學,還是從單字調入門,再到二字調、多字調和句子的教學模式。

然而, 單字調真的要比二字調容易學嗎?
華語非母語的外國學生一定要先學單字調嗎?

少有人注意到在真實情況裡,即使沒學過華語的外國人也能自然地說出「你好」兩字卻發不準「我」這個常用的單字調,或是學生在會話課這種不特別教聲調的課裡,學生說「老師」(T3+T1連調)並不比發「我」(T3)、「他」(T1)這兩個字調來得困難,反而還記得更牢固,說得更穩定。

所以,也許大家可以反思聲調教學是否必須從單字調入門,或應該先教二字調才是最適合外國學生的教學順序。別忘記,只有在連調的模式裡,那些聲調裡的細節,如相對音高、區別特徵、音節重音,甚至說話時「意在聲先」的心理作用才能都被訓練、被凸顯出來,而這些才是讓學生說好華語聲調的教學重點。至於單字調,一旦二字調掌握了,單字調也會因此變得簡單,變得自然。(待續未完)

參考文獻

  • 朱川(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北京:語文出版社。
  • 吳宗濟(2004)。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