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跟我一起備課吧(線上1班)」的最後一次,沒想到十週的課程竟然「咻~」地結束了,過程中討論交流得好滿足開心,竟然還有老師提出再開進階備課的建議,也就是再來十個語法分析。哈,竟然上癮了!
閱讀更多 >>「能不能仿研討會的形式,但是以『教學實務』爲交流內容的交流會呢?」
這是五年前坐在某場國際研討會聽講時候,突然迸出的想法。好興奮期待,但又怕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也怕一己之力辦得起來嗎?更怕開了沒人來,怎麼辦?
閱讀更多 >>昨天下午SJ大「中級語法教學設計」順利結束,三個小時的分享討論與交流,非常開心滿足,讓我深入中級句型教學設計的動力與信心提升了不少。
「中級語法教學」這個主題,早在幾年前就有學校邀請講授,但總是推辭。不接的原因是....
閱讀更多 >>去年的一通電話,讓「說吧」有了這次的挑戰、學習跟開創。
訂單內容是:
美國國中生遊學團,七八年級兩個年級,64位12班
10個半天的中文課,使用繁體,最後一天成果發表
七八年級分開上,不同地點行程,互不交流碰面
「我是教了青少年後,才感受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學,也才重新學習修煉教學技巧的。」
這是我邀請我研究所同學來講一場針對「青少年華語教學」講座時,她說的一句話。這位老師之前教學的對象是成人,具有大量豐碩華語教學,也是跟我同去明德暑校經過嚴格雕磨訓練的華語老師。
終於進入緊鑼密鼓的遊學團準備時間。
昨天的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步驟與環節,
是12位老第一次師齊聚一堂彼此認識,
培養默契、凝聚向心力的時刻;
也是讓老師們認識整個遊學團的性質與訴求,
以及了解中文課程設計與運作,並落實責任的分配。
談到「教語法」,不少老師跟學生都會覺得好生硬無趣, 有這種感覺一般來說都是教學方法和認知造成的。
這麼問好了,你認爲的或看到的教語法的方法是什麼?
閱讀更多 >>「怡靜,下學期我幫你排了三個零起點的班。」
那時候研究所畢業剛回原單位工作的第一學期,排課組長這樣跟我說。
「不接」與「接」的兩股聲音在心中掙扎拉扯。
閱讀更多 >>「請問,是否有意願接明年四月的遊學團?」
這是去年10月某天的一通來電詢問。
我第一個念頭是「怎麼可能?我們才小小的工作室啊!」
詞彙教學到底該怎麼教?有沒有一個基準或依循?
有一個多小時的課程,學生滿滿筆記都是老師補充的相關詞彙;也有把生詞表念過、帶過就算教完詞彙的;也有是不教詞彙,記憶掌握詞彙是學生的事,有不懂的再說明就好。從上好上滿,到不教學生自學,這麼大的差距,這麼多的樣貌,想必裏面深不可測、複雜百變,這是不是是詞彙教學沒很多人談的原因呢?
不少朋友,甚至先生都問我,
現在錄影課這麼發展,錄製一次,放在網路上賣就好了,
經濟又省時,爲什麼還要持續開同步課程呢?值得嗎?
嚴格來說,這不是個簡單「必要」跟「不必要」一拍兩瞪眼的問題。這會受到「教學環境」、「課程性質與時間」、「學生性質與需求」,還有老師自己的「教學理念」等等,衆多因素的影響。
閱讀更多 >>2020年以前,能避免非實體的課程,我儘量避免,甚至有點排斥;認爲語言教學最理想最好的方式是面對面。我想當時害怕的成分居多吧?舒適圈好好的,幹嗎離開呢?然而,世界在前進、科技在進步、意外在發生......我能永遠不去面對嗎?
閱讀更多 >>「 你能用一句話描述你和同領域、同性質的工作者之間有何差異嗎? 」
這個問題是最近怡靜和我在討論「說吧」未來計畫時再次被提出的。不過,這並非我們第一次論及這個問題。
閱讀更多 >>前幾天,一位先生剛認識的美國朋友來家裡坐坐。
面對先生的朋友,我通常都會先問,你會說中文嗎?會的話,我就會先使用中文跟他聊天。一方面,我的中文畢竟比英文來得流暢啊;一方面是讓他們多多練習說中文,算是來我們家的一點bonus。
閱讀更多 >>語言老師都知道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教學上非常重要,是學生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除非特殊情況,一般教學得包含到聽、說、讀、寫這語言四技能才算完整。
閱讀更多 >>最早接觸「語用」是在研究所的一門選修課,就叫「語用學」。對於當時老師上課的內容與議題討論,覺得有意思且重要,但是到底該怎麼融入語言教學中完全沒有概念,或甚至沒產生什麼想法。只記得「語用」就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但處處留心,就能看到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那張緊密交織的網。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