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文課程》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的「道歉」

「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台灣似乎是全世界最癡迷於道歉的國家,但其實『不好意思』文化代表了台灣人的謙虛和害羞。 」(引自BBC News中文)

無論台灣人是否真的謙虛害羞,但我們總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是不爭的事實。打擾或麻煩到他人時要道歉、委婉拒絕時要道歉、犯錯失誤時要道歉、請求協助時也要道歉……既然如此,外國人學習華語也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練習一下台灣人怎麼道歉,不是嗎?那麼,台灣人究竟怎麼道歉呢?還有,華語教材裡的道歉是否與台灣的日常華語使用真實情況相符呢?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說明。

華語中的「道歉」有哪些重點?

「道歉」的重點可以從語言的形式結構、策略選用道歉效果等三個方面來看。

  • 形式結構方面:
    1. 華語道歉言語行為基本上一定會有道歉語(如:不好意思、對不起、抱歉)作為中心行為(註1),而這三個道歉語有其不同的效用與功能。
    2. 道歉語之前加上類似「真的很」、「非常」等這樣的強化語詞,更能傳達道歉者的歉意和愧疚,讓被冒犯者更願意原諒對方。
  • 策略選用方面:
    1. 除了道歉語以外,台灣人道歉時可能還會輔以一些附加策略,比如:請求原諒、彌補、表達不是故意的、承認錯誤和保證不再犯等等。
    2. 承上,若只有這些附加策略而沒有道歉語時,也可以被視為是間接的道歉。
    3. 對陌生人傾向使用單一的道歉語,比如撞到人的時候,只說「對不起」;如果被冒犯者的地位較高,冒犯者跟被冒犯者之間距離較遠的時候,會使用更正式的策略組合。反之,則會使用非正式的。
  • 道歉效果方面:
    在眾多附加策略中,又以補償(彌補)的道歉效果最好。換言之,使用道歉語道歉之後,如果能提供他人相應的補償,那麼他人接受道歉或者獲得原諒的機會更大。

該用何種標準來觀察華語教材中「道歉」?

1月份的文章討論了華語教材中的「請求」言語行為,我們觀察的是《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版和《當代中文課程》的第一冊到第三冊,本文同樣也以這兩套教材的前三冊作為觀察樣本。前文中說明了華語「道歉」的一些重點,那麼理論上就應該將這些重點作為觀察教材內「道歉」行為的標準。不過,因為教材是設計過的內容,並不是真實對話,因此,無法考察道歉效果的真實性。除去道歉效果,我們觀察的重點包括以下五項:

  1. 教材內的道歉言語行為是否均有道歉語?
  2. 承上,這些道歉語使用的次數分配是否符合研究結果?
  3. 除了道歉語以外的附加策略為何?是否以道歉效果最好的補償(彌補)策略最多?
  4. 道歉者和被冒犯者之間的地位與距離是否體現了「地位距離差距越大,道歉策略組合越正式」這樣的傾向?
  5. 道歉語之前使用強化語詞(很、真的很、非常)的情況如何?

《當代中文課程》與《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的「道歉」有何特色?

次數部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套教材中道歉言語行為出現的次數:
表一 《當代》與《新視華》第三版道歉言語行為次數分布表

從道歉言語行為的語料筆數來看,兩套教材相去不遠,同時,都有隨著學習者程度提升而增加的趨勢。不過,以三冊教材的內容份量來看,道歉言語行為的語料都不多。我們認為這可能與編輯者所認知的學習重點有關。一般來說,若非以語用為編輯大綱的教材,教材編輯者的主要傾向在於介紹語法點、詞彙和篇章結構,道歉言語行為的練習就不是他們的重點了。

場景、身份、關係和權力等社會文化變項(social factors)部分

在這少數的幾則道歉語料中,對話場景、雙方身份、關係遠近、權力強弱等社會文化變項又是怎麼分布的呢?表二提供了一個簡要的說明:
表二:《當代》與《新視華》第三版社會文化變項及語料筆數表

從表二來看,《當代》優於《新視華》第三版之處在於場景和關係比較豐富。場景部分雖然沒有電話中,但多了商店與同學家,例如:

  • 對話雙方的關係部分,《當代》多了顧客與店員關係,例如《當代》第三冊第二課:

何雅婷:

廣告上不是寫八折嗎?

店員:

不好意思,是八折起。那件八折,可是這件打九折。

  • 以及某人與其同學家的長輩之間所產生的道歉言語行為,例如《當代》第二冊第十五課:

愛麗:

陳伯伯、陳伯母好!不好意思,打擾你們了。

這兩種人物關係基本上是陌生的,有社交距離、地位與權力上的差距的。《新視華》第三版雖然也存在著地位、權力有差距的語料,但其人物關係多少還是相識的,並不是完全的陌生人,比如作為語言交換的外國大學生與一個中年太太。相較之下,《當代》在這部分更貼近來台學習中文的外籍學生的真實生活。

以道歉語作為中心行為的部分

《當代》和《新視華》第三版的每個道歉言語行為都有道歉語(不好意思、對不起和抱歉)當作中心行為,不過,道歉語的使用偏好卻有所不同。《新視華》第三版的六則語料中,有五則都是使用「對不起」,另一則是「抱歉」。相較之下《當代》全面多了。八則道歉語料中,「不好意思」有三則,「對不起」有四則,「抱歉」有一則。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認為「不好意思」的語氣比較緩和,可使用的情境比較多,也比較不正式。而「對不起」的歉意比較重,一般用在冒犯程度比較嚴重的情況(易敏,2005;石楠楠、李柏令,2015;陳梅影,2016)。《當代》完全符合這樣的規範,以《當代》第一冊第一課為例:

明華:

這是烏龍茶。臺灣人喜歡喝茶。開文,你們日本人呢?

月美:

他不是日本人。

明華:

對不起,你是哪國人?

開文:

我是美國人。

在這個例子中,明華、月美、開文三個人的關係是初相識不久的朋友。明華準備了臺灣茶招待月美和開文,但席間卻誤以為開文是日本人。經月美指正後,明華為自己的冒犯而向開文道歉。這裡使用的是「對不起」,因為對初相識的人來說,未經查證就從外貌或其他資訊論定他人國籍是一種偏見,就好像是我們常把白人都視為美國人一樣的無禮。因此,這裡必須用「對不起」,而不是「不好意思」或「抱歉」。同時,明華也迅速提出確認國籍的問題作為補救,讓開文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正國籍。再以前文中舉過的《當代》第三冊第二課的三兩筆道歉言語行為為例:

何雅婷:

我昨天是刷卡買的,你們應該查得到資料。再說,衣服有問題也不是我的錯。

店 員:

對不起,對不起。請等一下,我去問問店長。

站在店員的立場,公司規定沒有發票不能退換,何雅婷弄丟了發片,明顯違反了公司的規定。店員的確是可以不讓她退換的。但是何雅婷認為雖然沒有發票,但有刷卡紀錄可查,理論上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衣服的瑕疵並非何雅婷所造成的,店員了解到自己理虧,應此連用了兩次「對不起」,來表示較深的歉意,並且提出補救措施「我去問問店長」,希望能緩和何雅婷的氣憤,達到與何雅婷之間關係的再次平衡。有趣的是,根據《當代》第三冊第二課的插圖,店員與何雅婷都是女性。陳梅影(2016:19)針對臺灣男、女學生的道歉語分析結果發現,在道歉言語行為中,女性偏好「複合」(有22%),男性只有9%,顯示女性較男性更傾向使用「對不起」及重複形式的道歉語,如「對不起+對不起」。《當代》的這個例子與研究成果相符。

《新視華》第三版第三冊第二課也有一個道歉語複合的例子:

偉立:

下次生氣別再踢門了,門並沒有錯啊!

建國:

對不起,對不起,下次不敢了!

偉立和建國是室友關係,偉立看不慣建國將怒氣發洩在門上的行為,因此用半開玩笑的方式(「門並沒有錯啊!」)來勸誡他。建國也立刻為自己魯莽的破壞行為道歉,他說了兩次「對不起」,並且加上保證不再犯的輔助策略,希望偉立能原諒自己。陳梅影(2016:19)對男、女性在道歉語使用差異的研究結果指出,當女生於道歉行為,傾向使用複合形式的道歉類型時,男生偏好「Sorry」(23%)和「抱歉」(21%)。此外,從「Sorry」和「抱歉」的使用幾乎相當,顯然「Sorry」和「抱歉」皆較「對不起」的道歉程度為輕,可降低對說話者自己的面子威脅。《新視華》第三版第三冊第二課的這個例子明顯與研究結果不相符。 根據道歉語的眾多研究結果,「不好意思」的使用次數常高於「對不起」,而「抱歉」是三者中最低的。《當代》的情況雖然「對不起」多於「不好意思」,但差距甚小(僅有1),而且兩者都遠高於「抱歉」,算是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的。

道歉策略的種類與數量方面

兩套教材在道歉的策略種類和數量方面,如表三所示:
表三 道歉策略種類與數量表

根據表三,《當代》和《新視華》第三版都採用多種策略。也就是道歉語之外還有附加行為。承認錯誤、彌補、說明原因三種策略是兩套教材都出現的,不過《新視華》有表示不再犯這個策略,而轉移話題的策略只出現在《當代》裡。

從數量上來看,《當代》和《新視華》第三版比較多的都是承認錯誤和說明原因,這個與華語道歉言語行為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研究結果認為彌補(或補償)策略使用的比較多,而且更具有效應。從這方面來看,《當代》和《新視華》第三版兩套教材可以再稍微做一些調整,加入彌補策略的使用,或可拉近教材與真實使用情況的距離。

最後,研究認為在面對地位比較高的被冒犯者時這部分在兩套教材的第一冊到第三冊都沒有體現出來(張淑美,2005)。另外,張玉芳(2017)認為,從被冒犯者的角度來看,道歉語之前加上「真的很」這樣的強化語詞,更能傳達道歉者的歉意和愧疚,讓被冒犯者更願意原諒對方。兩套教材都出現了一則強化語詞,不過不是「真的很」而是「真」。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兩套教材的一到三冊還沒有出現那麼嚴重的冒犯內容。

結論

整體來說,《當代》在道歉言語行為方面的內容編排是優於《新視華》的,總結其優、缺點如下:

  1. 場景和人物關係比較豐富,可以呈現更多樣的社交距離、權力地位等組合。相較之下,更貼近來台學習中文的外籍學生的真實生活。
  2. 在道歉語的使用上,符合道歉言語行為最好都應該出現道歉語這個研究結論,同時在三個道歉語的數量和排序方面,也符合華語道歉言語行為研究結果。可以說在道歉語的使用上,《當代》的內容更接近華語母語者真實情形。
  3. 在道歉策略方面,《當代》的每個道歉言語行為中,除了道歉語以外,都出現了其他道歉策略作為輔助行為。而且在一般討論的策略之外,還出現了轉移話題的策略,顯得更有彈性。但是在研究中被認為最有道歉效應的補償策略,《當代》內容中卻非常不足。如果這是研究共識,那麼《當代》應該要考量是否增加這方面的語料數量。
  4. 《當代》的內容體現了男、女性在道歉語的使用上的差異,此差異與道歉語相關研究的結果一致。
  5. 最後,研究結果顯示,當被冒犯者的地位越高時,冒犯的嚴重性越大時,冒犯者會傾向使用更多複合的策略來道歉。這部分在《當代》中並沒有呈現出來,可能會影響華語學習者對華人文化中這兩個變項(地位高、嚴重性大)的認知。

註1:關於「中心行為」(head act)的意義,我們在1月份的文章(《當代中文課程》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的「請求」)中已經有所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資料

  • 石楠楠、李柏令. (2015). 漢語道歉語情境分布實證研究---以「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為例. 語言應用研究, 頁 109-112.
  • 易敏. (2005). 交際心態與謙敬用語---兼談「對不起」被「不好意思」替代. 語言文字運用,第2期, 頁 93-96.
  • 易蘭、文舉. (2013). 漢語道歉語的語用研究. 海外英語,第二期, 頁 248-249.
  • 張玉芳. (2017). 華語道歉策略的差別效應研究. 臺灣華語教學研究,總第14期, 頁 101-124.
  • 張淑美. (2005). 國語情境道歉語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 陳梅影. (2016). 台灣男、女學生對於請求、拒絕和道歉行為的道歉語分析. 中原華語文學報,17, 頁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