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的思維訓練與模式建立

「備課」是老師們的日常,是身為老師們的宿命,逃不掉的。

一堂課50分鐘到100分鐘不等。要讓這短短的100分鐘,上得有效達標、上得氣氛活絡,上得節奏適當,需要老師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腦 力、精力與時間,也就是要站上講台上課,就得備課,沒備課是上不了講台的。因此,備課對老師來說,著實是不小的負擔。

而且大部分的職業下了班就是下了班,但是老師下了班卻是另一種方式的工作----備課,備隔天的課程,甚至連週末都花在備課上,是因 為備課需要花費的精神時間真的多又多。所以有人開玩笑說老師的人生,等於備課人生啊!

因此,該怎麼減輕備課的負擔,但同時能提高備課成效,完美在教學中展現,絕對是每位老師所想追求的。

想減輕備課負擔,又同時增進備課成效,就得培養備課思維與建立備課模式。或許對於「備課」太熟悉習慣了,因此忽略了對它更深入的 認識與挖掘。但若要優化提升,就得好好重新認識並思索備課最核心的意義,並進而整理出一套可以依循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備課」到底有多重要?

可能有不少老師認為每天的課已經不少,而且還有有很多的作業考試與行政作業,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可以認真紮實地備課。但是,教 學的真正源頭是「備課」;提高教學效能與學習效率,減輕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負擔,促進老師專業的發展等等,這些都需要回到「備 課」這源頭來加以探究優化。

「備課」是老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一種設計、組織與安排,這些設計安排全都是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說得更直接 一點就是,備課是要產出一份對於教學活動的「作戰計劃書」(所謂的教案),也就是老師步入課堂後每一分每一秒的「行動方案」(規 劃設計),讓老師能依循這份作戰計劃(或行動方案),好好順利教完一堂課,完成所要達到的目標。

老師備課,猶如廚師料理一道菜一樣,是上菜前的全部規劃:選購食材,洗切備料,調味搭配等等備妥備足後,再進行烹煮,安排下鍋順 序、控制火候大小、拿捏悶煮時間等等等的這些構想與準備,準備充足了,才能製作出精美佳餚,最後上菜呈現。這些事前準備功夫的優 劣,直接決定著具體操作的成敗。

所以備課重要嗎?

超級重要,因為:

  • 備課備得好,教學順暢,學生喜愛,成就感高;
  • 備課備得好,上課信心滿滿,從容享受。

除了實際課堂的良好感受外,更能從教學課堂與其行動方案(教案中),看出老師備課功夫與實力有多少。也就是從執行備課(教學/教案)中會透漏老師:

  1. 對於語言教學的核心是否透徹
  2. 對於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掌握
  3. 對於該班學生的程度是否了解
  4. 對於提問的設計安排是否全面
  5. 對於鞏固操練的安排是否足夠
  6. 對於互動運用的活動是否妥適

備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因為課堂需要即興發揮,以及靈機應變的彈性自由;但是沒備課絕對上不好,因為備課的有效預想排演能維持保 證達到最基本的教學品質。所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師們得重視並修煉「備課」這一教學的基本功,訓練備課思維,掌握 備課的方法與技巧,建立備課模式,才能減輕負擔,提升效能。

備課,備課,到底備什麼呢?

「備課」幾乎天天都在做,但是備的方向對嗎?備到了「點」上了嗎?不然,所花費的時間、腦力與精力不就徒然。所以到底備課要備些什麼呢?

一、備教材的重點使用

教材是教與學的依循。雖是如此,但是也不能受限於教材,老師必須認知教材只是個範例媒介,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 教。因此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組織教材是備課的首要之務。

拿到教材第一步要先深入了解並分析,抓出清楚的主題架構;再進一步依據該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取捨,挑出符合生活使用的教學重 點,確定教學主要範圍;甚至為了教學順暢與學習效果,可以調整教材項目的教學順序。

老師要完全可以因學習對象、學習環境、學習課時對教材進行增刪、取捨、簡化、重組,這樣才能整出好課內容。也就是備課要源於教材, 把教材當做一個範例,一個媒介橋樑,但必須跳出教材,創造性地使用。

二、備學生的程度喜好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學內容的接收者。要確保教學內容順暢正確地傳遞,當然要掌握了解學生的狀況,包含語言程度、理解能力、興趣 嗜好等等的。這些都會影響老師教學設計的方向與方法。在備課過程中,應該常帶著「如果我是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確認所設計的內 容方向是否適切。

  • 對於學生的語言程度
    要精確清楚地掌握每個學生的語言程度。要知道哪些是學生已經會了、掌握了,哪些是這階段應該學習吸收的,哪些又是這階段太難 的、無法吸收的。這些老師心中該當有數,才能挑選適合的重點內容。

  • 對於學生的理解能力
    要儘快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力比較快的,可以快速精簡地說明,可以優先點叫提問;理解力比較慢的,需要更多耐心 更簡單的說明,對他的點叫提問必須往後挪放,給其足夠的思考時間。老師需要清楚明膫你班上學生的理解狀態,才能知道在什麼時 候丟什麼問題給哪個學生。

  • 對於學生的興趣喜好
    更要好好搜集並記住該班學生的喜好興趣。提問的設計,討論的內容,活動的安排,都可以往學生的有興趣、喜歡好奇的方向去,讓 教學更貼近與融入學生的生活;如此可以促進提升學生表達溝通的興致與意願。

三、備使用情境的設置

使用情境是教學切入的起點。語言教學這領域,學生最缺、最難掌握的就是目標語的使用情境,這詞彙、這句型語到底應該在什麼溝通情 境下使用。學習新內容時候,應該提供符合學生程度範圍與使用頻率高的情境來進入教學,幫助學生儘快理解(秒懂),才能儘快進行練 習運用。「使用情境」的設置,就像搭建一個個台階,讓學生能順暢地往更下一步(i+1)前進。

設置「情境」的方式可以很多樣的。根據目標詞彙、語法句型的性質,可以使用小話輪表達情境、小故事感受情境、圖片呈現情境、表演體會情境...等等方式。

四、備提問的內容層次

提問是貫穿整個教學的手段與策略。提問可以創造情境、可以確認理解、可以互動交流、可以相互練習、可以刺激表達,好好設計穿插運 用,絕對是達到高效教學的關鍵。

老師設計提問需要掌握以下要點:

  1. 清楚提問目的
    要知道每道提問的設計目的,要達到什麼樣的產出,才能適時調整達到目標。

  2. 程度深淺適宜
    要問得符合學生程度,不過低讓學生意興闌珊,不過高讓學生挫折失信心。

  3. 內容實用價值
    要問得實用有趣又具交流價值,為了練習而設的提問沒有生命,只是結構的替換,引不起表達興致;要設計兼顧練習與資訊交流目的 的提問,才能刺激、引發學生的表達,而表達的同時又能達到練習的目的。

  4. 順序由控到放
    提問要循序漸進,不是想到什麼問什麼。先從確認理解,再到開放運用;要掌握理解的度,才知道什麼時候該問開放運用的提問。

五、備操練的足量多元

操練是鞏固內化的必要過程。特別是在語言課堂,一定得留時間給學生進行操練運用,才有沉澱吸收、進而鞏固的時間;而且要儘量“爭 取”操練運用的時間。如何爭取?就是縮短教學解說示範的時間,也就是操練運用的時間要大於講解說明的時間。

而談到操練一般進行的方式的就是替換練習、看圖造句、完成句子等的這些機械重複性的方式。大量重複沒變化會造成學生的疲乏無趣, 因此需要讓操練活動多所變化,性質可以機械替換、互相問答、資訊缺口、問卷調查的方式,形式可以兩人、小組再到全班的活動都可以 穿插進行。

六、備教具的使用搭配

教具是教學的輔助利器。所謂「輔助」是指使用了能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或進行練習的效果,提升教學效能。因此,必須清楚知道 各種教具的使用目的,要用在點上,不要產生反效果。

教具的使用需要注意

  • 掌握所用的教具
    特別是現在多媒體的使用,而且不管硬體軟體,都要對操作步驟與程序清楚掌控,別在課堂上浪費時間研究該怎麼用。

  • 知道使用的目的
    是為了理解、操練、互動運用,還是為了製造課堂氣氛...等等的,要有針對性與目的性。

  • 安排使用的時機與份量
    教具何時該亮相出現需要安排好,是搭配解說時使用、還是進行活動時使用;該怎麼出現(簡報或實體),以及使用的量(一人/兩 人/小組/全班共用)都該好好設想拿捏。

七、備作業的安排設計

作業是深入記憶的最後一哩路。是課後教學再次鞏固的重要環節,幫助學生再次整理複習的步驟,因此在作業安排設計上,應該緊扣當天 的教學重點內容,訓練什麼,格式如何,份量多寡都需考量設計。

作業的安排不要留於形式,隨便指派造句、操寫課文沒創造發揮的方式。應該除了複習鞏固之外,還能延伸擴展為目的。 除了課後鞏固 複習作業文外,也可以安排下次隔天課程的預先準備作業,先聽CD,先掌握多少生詞,先看過所指定的資料或影片...等等,讓學生順利 進入新課程。

有沒有一套模式可以遵循?

備課中的考量那麼多那麼廣,有沒有一套步驟模式,知道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才不會迷路在眾多要點林中,找不到出口的方向?

有的。

我們就跟著教學進程走,來走一遍,好好整理出步驟模式。備課最終是以教案的方式呈現,一次教學(通常是一堂課)是一份教案,教材 的一課應該會規劃分配出幾份教案。以下就以一堂課的設計為基準來介紹整理:

最開始:分析規劃一整課的教學計劃

(教學起點一定是從教材的某課開始... )

  1. 先掃描瀏覽整課的內容幾次,確定主題範圍。
  2. 劃分出一課的重點區塊,是詞彙、語法句型最後對話課文,還是從對話課文出發,再到詞彙與語法句型。
  3. 按課程進度分配,每天上課的重點項目與範圍份量。比如第一天教全部的詞彙,第二天教幾個語法點,第三天...等。 也就是一整課 的規劃安排,這決定了後面幾堂課的備課行動(幾份教案)。

一堂課的教學(一份教案):

在進入一步步備課思考設計時,隨時都要圍繞著「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設計,這樣設計是不是符合學生的程度,學生是不是容易理解,是 不是學生喜歡能談的內容...等。

  • 第一步:分析教材
    以詞彙教學來說,要先整理確認該詞彙/詞彙群的重點範圍,以及難點(需要特別說明練習的),並進一步篩選可用的內容、例句,例句 不足不優就添加補入。接著安排出教學的順序,哪個詞彙先出現,接著是哪個,最後是哪個。

  • 第二步:決定切入的情境例子
    按詞彙(群)的性質難易,決定該怎麼引出並讓學生理解。比如比較抽象的詞彙,如“觀念”該用什麼例子或情境讓學生理解,需不需要 搭配其他詞彙/圖片/故事幫助理解語義。解說語義之後,必須設計提問以確認學生是否理解剛剛所教,幾個提問確認,什麼時候進入開放 運用提問等等。

  • 第三步:設置操練的幾個活動
    全部詞彙都教完後,需要提供學生沉吸收使用的時間,至少設計一兩個互練使用詞彙的活動,字卡、討論、賓果...等等。

  • 第四步:安排作業與預習工作
    最後必須針對今天課程,針對詞彙或與語法句型,指派回家作業;以及下次上課前應該準備的工作。

就算「備課」備得再充分、預想再嚴密,但學生與課室的不確定性,讓課堂教學難免會有所意外忽略,而造成教學過程中的不完美與瑕疵。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針對過往的問題與瑕疵,在往後的備課教學中不斷修正提升,減少問題瑕疵的出現。隨著一次次不斷的調整修煉, 不斷訓練備課思維,建立備課模式後,備課功力絕對能讓往後的備課時間降低,備課效能提高的,因為熟能生巧,內化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