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方式那麼多,該聽誰的?

「這個師培老師這麼說,那個師培老師那麼說,還有教師手冊的方法,所以到底應該聽誰的?」

這是不少新手老師出來的問題。現在是吸收學習的階段,還沒有能力判斷啊?每個老師講得不太一樣,弄得無所適從。

「教學」這件事情,沒有所謂對的方法,或錯的方法,或者應該的方法。我覺得只要能幫助學生正確使用語言(輸出)溝通交流,什麼方法都可以嘗試,都可以使用的。每個老師都會在這樣的嘗試、詢問、觀摩,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的不斷反覆的過程當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原則。

但都還沒有任何想法的時候,面對這麼多建議跟方法該怎麼辦?

有幾點可以提供參考

觀念心態上:

  • 想想自己學習外語時,希望語言老師怎麼做,才能對你的語言提升有幫助。
    最簡單就從自己的經驗開始。也就是換位思考,沒有教學對象,那就轉換成學生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你的學習期待與歷程是你建構教學風格與模式的基點與參考,我自己就是如此。在語言學習的時候,我最大的欠缺就是無法產出表達,因此最希望的是老師提供我們大量練習的時間,讓我好好熟悉穩固並強化;能在與人對話交流的時候,自然使用出所學的詞彙與句構;......等等的這些,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家學習無法做到的。
    這些整理與感受是篩選調整怎麼教學的最初標準,也是教學設計與嘗試的依循。「到底老師怎麼教才能幫助我說出運用呢?」隨時這樣思考著,就能慢慢找到可用的、喜歡的,一定要自己喜歡、被說服的,學生才會喜歡。

  • 多觀摩別的老師教學,吸取好的、適合你的,調整或者避免不適的。
    自己還沒有太多戰場可上場練習,感受教學現場的情況的時候,就好好利用網路資源,多看看教學影片參考學習。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隨時思考:「如果我是學生的話,我喜歡這樣的方法嗎」、「這樣的方法能不能幫我吸收掌握」、「這樣的方法能讓我開口表達嗎」、「那個部分很喜歡很有用?哪個部分不喜歡、麼有意義」、「如果不好,能怎麼調整修正」,抱持這樣的態度去觀摩課堂,才能學習得深刻又深入。

  • 備課過程,可以在腦子想像模擬自己所設計的教學步驟與方法。
    一定要想像自己是坐在課堂中的學生,開始感受自己所設計的教學,以課堂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感受檢視:說明的方式會不會太難?能理解嗎?有沒有更簡潔的方式?、這個地方應該給學生沉澱練習的時間嗎?、練習活動夠嗎?能使用所學跟同學互動溝通嗎?.......以學生角度去感受所設計的一切教學環節。若自己都不喜歡不滿意,學生怎麼會喜歡呢?

備課教學方面:

  • 確認教學重點與範圍
    備課第一步驟一定要清楚所要教學的重點與範圍,好好思考教材給的內容進行篩選整理:這個詞彙、語法在這一課的語義與核心範圍是什麼?需要補充比較嗎?哪些是不符生活使用要刪減的?哪些是需要加強練習的?哪些是可以跟其他內容併在一起上?

  • 思考第一個切入的範例
    針對這些重點與範圍,思考搜尋最容易切入的理解點,從生活中、角色中、共同經驗中,找尋什麼例子導入是最快最直接,不需要鋪陳太多,就能懂的例子跟示範句,至少要兩三個。用最有效的方式減少老師說話的時間,把更多時間放在練習上。

  • 提供學生吸收沉澱的時間
    別忘記講解之後,需要給讓學生自己整理吸收的時間。可設計一些機械式、兩人互練的活動或任務。基本上是著重聽說的訓練,而非讀寫的訓練,但得按教學重點的性質調整。不要認爲內容簡單、容易理解,就很快帶過;理解是理解,只是懂,並沒有訓練到會用——產出表達。這個沒有大量訓練是無法達到的。千萬別忽略跳過這部分,一定要儘量提供。

  • 製造互動交流的運用
    最後若能給學生一些開放輕鬆(看起來不是老師掌控)的運用活動,會是更好的結尾。藉此學生可以利用當天所學跟同學進行資訊交流,增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很新鮮也有趣,而且是在生活中可能的情境與交流,這是語言教學最終的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