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是...的」句:為什麼不能問“你是吃什麼的”?

佈咚發問

我知道「是...的」句是用來追問更多訊息。但是可以追問「你是什麼時候去吃飯的」、「你是怎麼去吃飯的」。但卻不能追問「你是 去哪裡吃飯的」、「你是去吃什麼的」,所以到底「是...的」句中可以追問哪些?又不能追問哪些訊息呢?

「是...的」句的功能(使用情境)大家已經普遍掌握了。就是:

知道了一絲訊息(第一個訊息)後,利用這一絲訊息(已知訊息)來獲取跟這動作事件的更多訊息,知道整個事件的全貌。

「是...的」句教學:功能情境與結構規則

上到這個語法點時,老師們常常使用的例句,通常是跟學生相關的情境,因此一定有下列這些:

1

你是什麼時候來學校的?(追問時間)

2

你是怎麼來學校的?(追問方式)

3

你是跟誰來學校的?(追問陪伴)

4

你是來學校做什麼的?(追問目的)

從上面這些例句可以完整看到「是...的」句的使用功能與情境,還有結構的規則。

情境是:已知訊息是「學生“來學校”了」,對於“來學校”這事件,想要知道更多的細節,因此使用“來學校”追問跟動作事件(來學校)相關的細節,包含“時間、方式、陪伴、目的”等。因此會發現在結構上「是」跟「的」中間必須有兩個成份:

「是 +“未知訊息”+ “已知訊息”+ 的」

就以「來學校」這事件來說,已知訊息是“來學校”,未知訊息是“什麼時候”、“怎麼”、“跟誰”、“做什麼”等。 這裡要注意的是若是追問目的“做什麼”的時候,結構會是:

「是 +“已知訊息”+ “未知訊息”+ 的」

老師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使用中,不常這樣一連串/一套的追問,常有的情況是只詢問一個細節而已,像“是在哪裡V(O)的?”、“是什麼時候V(O)的”,因此老師教學的時候也需要針對這個部分訓練,讓學生知道這個語法點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是常出現的,是這樣出現的。如下:

5

這件衣服,你在哪裡買

6

這件事,她什麼時候知道

7

這個語法點,你怎麼教

追問細節不都能使用「是...的」句?

在教學或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不合語法的句子,如:

8

A:

我昨天去博物館了。

B:

*你是去什麼博物館的?

9

A:

孟母搬家了。

B:

*她是搬去哪裡的?

10

A:

謝謝,我已經吃飯了。

B:

*你是吃什麼的?

為什麼知道了「去博物館、搬家、吃飯」這些已知訊息後,追問「去什麼博物館」、「搬去哪裡」、「吃什麼」這些細節不能使用「是...的」句呢?這是因為「什麼博物館」、「搬去哪裡」、「吃什麼」是屬於第一絲訊息本身的細節,而不是關乎整個動作事件發生的細節。

什麼意思呢?

一般說來,「是...的」句的第一絲訊息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去某地」、「做某事」,也就是說我們接受新訊息的時候,最先接受到的都是這兩種開始的,應該沒有其他。你也可以把兩類稱作「話題點」,有時候會先弄清楚「話題點」,才會繼續追問細節的發展(面的發展)。

比如句8「去博物館」是話題點,可以不需要更清楚話題點的博物館是哪個博物館,直接追問「去博物館」的發展細節;也可以清楚話題點中的「博物館」是哪個博物館,再繼續追問「去XX博物館」的相關細節(B-①),因為或許知道“哪個博物館”後,會影響後續的追問細節(B-②)。所以可能的對話: 

11

A:

聽說小張帶女朋友去參觀博物館了。

B:

他們去(了)哪個博物館呢?

A:

好像是故宮南院。

B:

①他們是什麼時候去(故宮南院)的?週間,還是週末?
②真的嗎?我也很想去,我應該問問他那裡怎麼樣。

知道哪個博物館的細節,並不會改變「是...的」句中間的結構,已知訊息還是“去博物館”,只不過這個博物館更精確成“故宮南院”,因此會使用“去故宮南院”這個已知訊息來追問細節。如:

12

他們是什麼時候去(故宮南院)的?

13

他們是怎麼去(故宮南院)的?

句10的「吃飯」也是一樣的情況,就是「吃什麼」是已知訊息的細節,不會影響這整個動作事件的發展細節,比如:

14

A:

我已經吃過午飯了,你還沒吃嗎?

B:

你吃了什麼?

A:

牛肉麵。

B:

你是去哪裡吃(牛肉麵)的?

而句9的「搬家」也是一樣的,只是「搬家」這個詞彙核心語義已經隱含地點的改變,因此詢問話題點的訊息「搬到哪裡」,只是將已知訊息更確切化而已,因為我們會使用這個已知訊息「搬到XX」來追問這個動作事件的相關細節。比如:

15

A:

我們搬家了,有空可以過來坐坐。

B:

搬家?你們搬去/到哪裡?

A:

安平,靠近大魚的祝福那邊。

B:

你們是什麼時候搬(去安平)的?

這一類是需要注意動作詞彙所隱含的語義,像「結婚」這個詞也是,本身已經隱含對象了。因此追問「跟誰結婚」只是更精確「話題點」而已,這些細節最後還是成為「已知訊息」的範圍。如:

16

A:

你聽說李秘書結婚了嗎?

B:

是嗎?跟誰結婚?

A:

張課長。

B:

蛤,他們是什麼時候結婚(/勾搭上)的?

所以「是...的」句中間,不能放什麼呢?

從上面討論下來,我們知道使用「是...的」句必須要先有已知訊息,才能用這個已知訊息來追問。而這個已知訊息通常是「去某地」、「做某事」這兩種,都是屬於動賓結構(VO)或者動詞組。

我們也可以對於已知訊息做更精確的掌握,比如追問去哪個博物館、吃什麼、搬去哪裡...等,為什麼說這些還是屬於已知訊息的範圍,因為我們會用這個更精確的已知訊息去追問相關事件的發展,像「是什麼時候去故宮南院的/是去哪裡吃牛肉麵的/是怎麼搬去安平的」;而且這些都是針對賓語的範圍確認的,而不是動作。

再舉個例子來說,先看下面的對話:

17

A:

暑假到哪去玩嗎?

B:

去台南玩了。

A:

去台南哪裡玩呢?

B:

安平那邊。

A:

蛤,你是什麼時候來安平的?怎麼沒找我?

從以上很清楚知道第一絲訊息是「去台南」,對方想知道台南的哪裡,這是已知訊息的細節,所以B問「台南的哪裡」,這變成更精確的已知訊息,因此後面就用「來安平」這個已知訊息來追問整個事件的發展細節。

所以結論是:

  1. 若追問的細節是屬於動賓結構的賓語範圍,不能使用「是...的」句
  2. 追問的細節最後若放進「是什麼時候+(已知訊息)的?」那個已知訊息的位置,則是屬於已知訊息的細節。

用圖示來表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