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在教學上的指引與運用

OPI到底是什麼?

對非華語教學領域的女性朋友來說,應該不陌生,就是一款全球最頂尖的美甲品牌,好萊塢O·P·I指甲油。也是在搜尋引擎上key上這個關鍵字所出現的資料,但~這個跟我要找的「OPI」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遙遠啊!

我所找的「OPI(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是 50 年代由美國外交學院制定,用來評估政府工作人員的外語口語能力的系統。

第一次接觸

我第一次跟「OPI」的接觸是在2002年去明德暑期中文學校實習的時候。那時侯,正式上課(開學)前會有三天的培訓,是白建華老師主持,當中會介紹教授或提醒一些相關重要的技能與注意事項,「OPI」的訓練就是其中一大項。

因為明德學生的語言水平是以「OPI」標準來測試與評定的,包含進來的前測跟畢業的後測。因此,老師們必須熟悉並掌握OPI的測驗模式與等級標準。白老師的介紹、說明與演示淺顯易懂,這樣一套嚴謹循序的語言能力架構深深吸引我,過程中我聽得入迷、仔細思考吸收並且認真筆記當中的細節眉角,以便之後一遍遍複習演練。

而那時我明德的大老師說前測那天,她測驗一兩個學生後,就全交給我來做。哇~,那個壓力之大,我到現在還記得開學前個晚上的埋頭苦練、拼命模擬,怎麼開始、怎麼切入、怎麼追問、怎麼探測,而這些只是幫助我熟悉測驗的流程架構,而非提問內容,因為提問的設計程度的探測是基於學生當時的回答,當時的狀況,當時兩人激發出的「火花」。

這意味著測試成敗的關鍵是對老師「種種」的考驗,況且我旁邊還坐了一位大老師!

到底「OPI」是學生緊張,還是老師緊張?

我永遠記得白老師說的「 OPI測試就像天鵝游泳,水面上要保持輕快優雅,悠游前進,但水面下呢?則是兩隻腳拼命賣力地划動,不但要控制前進的方向,還要不停掌控拍划的速度。

這次的接觸對我來說影響甚巨,且融入了我的教學,讓我的教學更有方向,提升教學品質與效能。從此,OPI就在我的教學重點中,不管是教外國人中文,或者培訓華語學程的課程中;從此,對於OPI我想要更熟悉,因為它的精神對於身爲語言老師的我,必須要一直帶著走。

第二次的再審視與鞏固

而再次跟「OPI」的接觸則是在某年的某個機緣接下了一個重量級的獎學金課程(雖然最後我離開了),當中有幾次的教學主任培訓,其中一次就是到中國大連接受完整的「OPI培訓課程」四天。雖然我跟OPI已經很熟了,但是我還是相當期待,因為這次是OPI認證的師培講師來授課的,角度細節的偏重與帶領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吸收,也或者這階段的我看到的、吸收到的可能又有不同的領會,總之這些讓我興奮不已。

結果四天下來,情緒好滿、感動好深,除了再次溫習審視自己對「OPI」的認識與掌握外;影響我最深,收穫最多的是那位講師本身。她讓我感受到如沐春風的感動與撫慰;感受到一位講師竟然有這麼深的影響力與魅力,讓學生會因為她而有好還要更好的向上動力;我心裡暗自決定:等我升級了,我會跟R老師聯絡的。也告訴自己我也要當個像她一樣的老師,學識涵養高但謙遜平易為學生著想的老師。

雖然我沒想去美國發展,但這四天「OPI」課程的訓練,對我來說依舊非常值得,是教學中的定心丸,是教學功力紮實的核心!

OPI幾個重要的部分

OPI這些部分都是幫助我在語言教學上的各種思考與提點,因為看到了、有意識了,才能深入教學。這幾部分已經是我在備課教學的標準與指引,不可或缺。

  • OPI的評定等級
    OPI口語能力的評定等級從「鸚鵡學語水平」到「生存能力水平」、「表達流暢水平」再到「評論辯答水平」,覆蓋了口語交際能力的所有層次,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提供各種口語程度的的語言教學參考。

  • OPI測試進行四部曲—循序遞進有目的的「聊天」

    • 暖身—自我介紹、寒喧
      暖身的目的是緩解受試者緊張心理,為深入談話做準備,也藉此建立之後談話話題庫。

    • 摸底(測下限)—能做什麼
      查看並確認學生的程度基準。通過一系列的提問,給予受試者足夠的機會展現其能夠穩定發揮的語言表達水平。

    • 探頂(測上限)—不能做什麼
      探查程度的極限。須精心設計引導受試者被迫反覆嘗試挑戰更高難度的語言交際任務,直到暴露其口語能力的侷限。

    • 結束—(送客)
      回到受試者能舒服自如的表達,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面談,消除受試者的焦慮與挫敗感,重拾使用該語言進行交際的信心。

OPI對我在語言教學上的影響

OPI讓我意識到:在語言教學上,學生的語言能力停滯不前無法往上提升絕對跟老師有很大的關係。老師必須要精確掌握各個程級對於語言的要求與功能為何,才能有效地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往下一階段走,因為有目標有方向,否則永遠將停留在原地。而OPI讓我在教學上有了以下的提醒與改變:

  1. OPI各等級評定的標準包含「總體任務與功能」、「話題、情境及內容」、「流利度及準確性」與「語言類型」等多方面的考察,有利於全面評量受試者真實的語言交際能力。對於目前很多仍侷限在語言的要素—語音、詞 彙、語法等語言形式語言課堂提供了很好的訓練方向。老師在教學上也需以這些面向,去引導訓練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語言教學要教「活用」,而不是「死套」。

  2. OPI雖是口語能力的標準化測驗,但OPI是通過精細設計的操作步驟逐步引導語言輸出,從「暖身」到「摸底」、「探頂」、「角色扮演」,最後「送客」,這一整套測試流程對於提升語言課堂口語訓練的設計有很重要的啟發。
    此外,這四部曲也能用在評量學生的語言水平上。我一直認爲「語言老師」其實就是「語言醫生」,需要隨時「診斷」學生的語言「問題」,提供適當的訓練與治療。 如何「問診」是有方向、有目的且有技巧的,必須是依據學生的情況來調整決定下一步的提問方向與功能 ,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想問什麼就隨便問,隨便聊,學生開口說話就好。熟悉OPI的架構模式才能精準確切地找到基準點,看到問題,知道解決的方法策略。

  3. OPI考官在測試過程中引導會話的測試技巧,可以幫助華語老師在做口語訓練時組織有效的提問與會話,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慾望,打破沉悶課堂氣氛,提升學習效率。

將這些模試與優點融入語言課堂的教學設計,對我教學品質與學習效率上有相當大的助益與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得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