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線上會議是《初階華語師資養成(線上12班)》的第九次課,進入了「一課教材規劃」後的實際教學操作階段。
本週我們聚焦在兩大主題:如何教詞彙與語法,以及如何讓教學更實用、更貼近生活,讓教材不只停留在紙上,而是能真正進入學生的語言使用場景中。
我請學員以分享《視聽華語》第10課的生詞爲詞彙教學設計的範圍。其中的詞彙,包括時間詞(今天、明天、早上、下午)、交通工具(火車、高鐵、巴士、走路、開車等等),我針對學員們的作業評析討論了,在詞彙教學設計有什麼問題,可以怎麼改善提升,以及怎麼從學生熟悉的詞彙出發,再慢慢擴展出更多說法。
我也分享了一些活動設計的想法,例如使用圖表、表格、圖像與提問練習,來加深學生的記憶。我們希望學生不是背單字,而是能「說得出來、用得出來」。像是透過問答練習:「你怎麼到學校去?」、「你今天坐什麼交通工具?」這樣的自然提問,語言就會在真實情境中活起來。
語法部分,我們聚焦在幾個點:「都」、「跟…一起」、「了」、「沒有」這幾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初學者常混淆的語法點。我分享了自己在設計PPT時會怎麼一層一層地帶學生看見語法使用功能與情境,包括動畫漸進呈現、對比例句,以及機械練習與開放練習的結合。
像「都」的教學,我們發現如果只講概念,學生容易混亂;但透過提問搭配否定句:「你們都喜歡喝珍珠奶茶嗎?」、「你們都不去學校嗎?」學生反而比較容易抓到語感。也提醒教材只是確認教學重點的依據,但不要被束縛住,像是「跟什麼什麼一塊兒」可以調整爲比較生活化的「跟什麼什麼一起」,語感會更符合現在的口語使用,這點很重要,畢竟學語言的最終目的(特殊目的除外)是真實的交流溝通!
這次我們也談到了文化課的教學挑戰。例如在介紹台南時,要如何選擇詞彙與句型?怎麼平衡語言輸入與文化內容?我和學員一起釐清了,如果學生程度還在初級,那就先以「基本地點詞彙+交通方式」為主,再加上一兩句文化導語。透過「從哪裡到哪裡」的句型引導,學生在學語言的同時也慢慢了解城市輪廓。
我覺得這次會議中,大家的參與度很高,每位學員都能針對自己在備課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具體例子,像是有學員提到「想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句型」,或者「錄音後發現自己講太難的詞」,這些自我覺察是我很欣賞的地方。
我們還一起討論了怎麼拆解三小時的課程,規劃成六個單元;也提到如果能提前讓學生預習關鍵詞,教學進行會更順利。我也鼓勵大家在設計時,可以把教學流程寫下來,貼在桌子前提醒自己,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教學系統。
當然也有需要再調整的部分。像是我們討論時發現,有時候會預設學生懂某些詞彙,但實際教學時學生可能連基本動詞都還不熟。這也提醒我們:設計活動前,還是要再三確認學生的語言背景與已學內容,別讓活動變成壓力來源。
另外,我們在安排語法時,有時會想「多教一點」,但反而讓學生吸收有限。這次的討論讓我更堅定地覺得:「少一點沒關係,學生學得會最重要。」
我想我們之後可以再多花一些時間,把「怎麼設計互動練習」這塊做成範本。畢竟教學不是只有講,讓學生動起來才是關鍵。如果每一個語法點都能搭配三種以上不同形式的練習,像是按圖表提問練習、小組競賽活動、主題任務等,那學生就更有機會內化。
還有一點是課後反思,我建議如果可以的話,每位學員記錄一段自己的教學片段,再帶來討論與回饋,這樣的討論評析與調整更具體,大家也能從彼此的實務中學習,進步更快。
這次的會議內容其實很豐富,也充滿實作精神。從教詞彙、帶語法,到連結文化課,我們一步步把抽象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具體可行的教學流程。我常說「讓學生動起來」,但我發現,其實老師自己願意多想一步、多調整一下,也是一種動起來。希望未來的課程裡,每位老師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風格,讓教學更自在、更有溫度。
👣 給剛起步的你
華語教學的路不容易,但有人同行,就不孤單。
如果你正在起步、摸索,或還在思考要不要開始,
希望這些經驗能給你一些參考,也一些勇氣。
歡迎你留言聊聊正在想的事,我們一起練習、一起長出自己的教學模樣。
📬 有任何回饋或想聊聊的話,歡迎留言給我(yijinc@sbl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