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學生華語語音糾音課(二)

L2語音的習得不僅貫穿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也可視為協助學生建立一套全新的語音類別。然而,對L2學習者來說,真正建立起新的語音系統,往往還有一段長路。即使學生在聽辨方面已有進展,實際要在語流中穩定運用正確的聲調與語音模式,仍需大量練習與針對性的回饋。

這次的七週選修課共有八名越南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程度的班級,從基礎班到中級班皆有。不過,八人在語音上的偏誤類型卻相當一致。以聲調來看,常見的問題包括:第一聲與第四聲混淆、第一聲音高不夠而容易下滑、第四聲發得太短、第三聲常無法壓低,有時甚至發成略低的第二聲等。

此外,還觀察到一些較少被提及的偏誤。例如,班上有一位學生幾乎在每個句尾都會加上一個不帶語意功能的/ne/音,聽來不像是用來表達語氣,更像是來自母語的語音習慣(在其他越南學生身上也曾見過類似情形,但這位特別明顯,且偏誤相當頑固)。另一位學生則將/ong/韻母發成/om/,開口鼻音變成了閉口鼻音,這明顯受到越南語母音系統的影響。針對這些偏誤,我在課堂上嘗試了如下幾種策略:

一、一聲的問題

  1. 增加一個「中平」聲調(音高類似台語第七調)
    這個做法能幫助學生辨別高平調(第一聲)與他們慣發的「中平調」之間的差異。當學生把高平調發成中平調時,這練習可以作為錯誤提示。課堂上,我們在每次練習一聲的詞語或句子前,學生先練習發「高—低—中」不同的音高數次(先發「高平」和「低平」,再發介於其中的「中平」發音),再進入練習內容。

  2. 將一聲發短
    為避免學生將第一聲拉長變成下滑音,我請學生將一聲發成短音連發,例如「衣服」發成「衣衣衣」、「衣衣衣服」、「衣衣服」,最後才回到「衣服」的發音。如果發現學生在雙音節中傾向讓末字出現下滑音,就可將末字縮短處理,幫助他們掌握維持高且要發「平」的感覺。

  3. 標記一聲詞語,強化學習覺知
    以上的練習帶出的改變很可能僅是短期成效,如何能內化為長期的習得成效呢?我建議學生在課前預習時,主動使用螢光筆標示出句子中的一聲詞語,透過視覺提醒自己注意發音。這作法簡單實用,但前提是學生願意實行。

二、四聲發得太短、太快,以至於與一聲相混

  1. 放慢語速,體現51調值的變化
    讓學生刻意拉長音節,展現由高到低的過程,有助於調勢的準確表現。

  2. 加強聽辨訓練
    請學生聽一段語音後標出其中的四聲詞語。結果顯示,他們對一聲與四聲在聽辨上仍易混淆。不過,若先做好先前的一聲訓練,也有助於提升四聲的聽辨力,能大大地降低混淆的情況。

  3. 利用連讀強化語感
    當四聲連調時,第二個音節會產生弱化,如「下課」的「課」聲調要比「下」的音高稍低,這種現象符合華語母語者對聲調的調勢要求高於對聲調音高的要求。而越南學生在四聲單音節的表現較弱,但在詞語如「下課」、「再見」、「坐下」中反而掌握得不錯,這可能也是因為越南話是聲調語言的緣故吧。課堂操作上,我將「下課」、「再見」、「坐下」這些詞語改為「à à」、「ì ì」等相同韻母的連調,練習時體現首字的起音高、第二音節的尾音低,然後再從雙音節說快以過渡到單音節à和ì,這成效不錯,建議老師們可以試試。

三、三聲發音偏誤

三聲的問題主要是音高壓不下去,有時甚至誤發成較低的二聲。這表示學生難以區辨低平與上揚的調勢差異。這裡提供三個教學策略:

  1. 引導學生發出嘎吱音(creaky voice)
    當學生的發音還不夠低,老師示範發「我」「有」等半上音,並將尾音發久一點,讓學生聽到嘎吱音。這種聲音很像壓低嗓門說話,頻率很低,使得發音時像門軸沒上油發出的聲音。

  2. 練習拉長嘎吱音
    雖然發音時聽起來很不自然,但是先讓學生將嘎吱音發長。練習時,可以給學生一些上聲單音節詞,或末字是上聲的雙音節詞作為練習材料,請學生錄音下來,並在課堂上播放拉長的嘎吱音發音。

  3. 發出嘎吱音就停
    一旦學生能延續發嘎吱音,此時只要要求學生將音縮短是非常簡單的,學生只要感覺發到嘎吱音就停止繼續發音,如此便能學會發出低平且下壓的半上聲發音。

四、句末/ne/贅音

這一偏誤目前還沒看到有研究做深入討論,但對中文母語者來說,這個尾音有濃厚的越南鼻音腔調,雖不致造成理解困難,卻會影響語音正確性。

  1. 錄音回放,協助覺察
    請學生聽自己的錄音,他們通常會對句尾多次出現的/ne/感到驚訝。記得這位學生說自己好像從來沒發現自己說過那麼多的/ne/,而且多數都在句末。

  2. 先加/ne/,再去掉/ne/
    a. 給適合學生程度的句子,這名學生是基礎階段的學生,例句如:
    「我今天早上八點跟朋友一起去圖書館寫作業。」
    「我明天下午沒有課,可是後天下午有三個小時的華語課。」

    b. 讓學生聽在句子不同位子加上/ne/的句子(可以多聽幾次直到理解並記住),例如:
    「我今天早上八點/ne/跟朋友/ne/一起去圖書館/ne/寫作業/ne/」
    「我明天/ne/下午/ne/沒有課,可是/ne/後天下午/ne/有三個小時的華語課/ne/」

    c. 請學生聽句子後說出沒有/ne/音的句子。類似的練習方式還有「聽詞語重組」練習,句子不要太難,讓學生能在腦子裡重組詞語成句子,說出時還能有意識地避免發出/n/或任何贅音。

  3. 最後,讓學生自主說出一些話,如自己平時的生活或做了哪些活動等。此時,觀察學生是否對句子裡無意識加/ne/音的情形有所改變。根據課堂上的練習結果,學生在自主說話時仍難避免發出贅音,但差別是已能立刻察覺並自我修正。

五、ong發為om的偏誤

這個偏誤顯然受到越南語閉口鼻音的干擾。雖然學生能聽出差異,卻難以改變口腔動作,以下是幾個實用步驟:

  1. 複習o音口型
    發音時食指放在雙唇間,用來提醒o發音時口型大小,及發音後口型不能再變動,練習詞語如「脫」、「多」、「拖」等。

  2. 錯誤發音延伸成正確發音
    例如學生將「從」念成「cóm」、「東」念成「dōm」時,教師引導他們接著發o音成「cóm--o」、「dōm--o」,練習的目的是讓嘴型停在開口的口型。

  3. 借助ang音引導ng音
    因越南生不會把「ang」發成「am」,可用「上課」、「唱歌」、「棒球」等詞練習 ng音後,再將「cóm--o」轉為「cóm--o--ong」,最後唸出「從」、「東」等音。

  4. om/ong 對比練習
    讓學生交替練習「com/cong」、「dom/dong」、「zhom/zhong」,儘管華語裡沒有 om音,這樣的對比練習能幫助他們更清楚區分這兩者發音的特徵。

  5. 避免在ong音節後接雙唇聲母
    避免ong韻母的音後面發雙唇音,如「東邊」、「公平」等。這是因為學生會將兩個音節連音發成「dombian」「gomping」,反而加強了om音。所以多練習「冬天」「同學」「功課」等這類非雙唇音詞語,才可以達到練習ong音的要求。

六、總結

這次選修課課堂上的觀察與嘗試,讓我再次感受到語音的習得不會自動「隨程度進步而消失」。很多偏誤其實需要刻意練習與具體策略來介入。雖然對越南生糾音的方法始終還在摸索中,但至少對學生和我來說,都是一段值得記錄的過程。希望這些做法能提供老師們一些參考,也歡迎一起討論、交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