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老師對臺灣華語應有的態度:ㄣ、ㄥ合流篇
「臺灣腔聽起來很溫柔」
「臺灣人的華語不標準」
「臺灣華語老師的發音不如中國漢語老師」
以上這些話,不知道您可曾聽過或說過?這些評論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我們對臺灣華語的評價或觀點到底是什麼。身為華語老師的大家,是否真正思考過這一層呢?從這一篇開始,我想用幾次機會談談我的看法。首先是ㄣ和ㄥ的合流。
ㄣ、ㄥ不分的臺灣華語
當我們說「ㄣ、ㄥ不分(合流)是臺灣華語的特色」時,其實有以下的兩個言外之意:臺灣華語和普通話、北京話是不一樣的。因為臺灣華語有ㄣ、ㄥ合流的特色,但後兩者沒有;ㄣ、ㄥ本來應該有清楚的區別。何萬順(2009)認為應該要先對術語進行定義。比如說:
「北京話」指的是中國北京地區所使用的北方官話,相對的英文是Beijing Mandarin或Peking Mandarin。在台灣實際上沒有人使用這個標準的國語,或許有極少數的對外華語教學的教師是例外;
「普通話」指的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臺灣華語」,何萬順(2009,2010)指出,臺灣人民普遍使用的華語叫做「臺灣華語」,英文是Taiwan Mandarin。經過超過六十年的演變,「臺灣華語」已經脫離北京話而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語言,是一個穩定的華語「亞種」。
從這些術語的定義來看,臺灣華語的確是個獨立的語言,有不同於北京話或普通話的特色並不奇怪。
關於臺灣華語ㄣ、ㄥ合流的研究
關於臺灣華語ㄣ、ㄥ合流的研究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換言之,這種現象存在至今最少45年了。從1980年代到現在,研究面向和研究方法發生了幾次轉換。研究面向方面,1985-1992年的早期研究專注在語音的觀察;2000年後(到2017),關注社會變項(Social factors)和地域的差異,換句話說就是加入了「為什麼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人出現了不同現象」的分析,因為語言不只是生理結構、還是社會文化縮影。
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用問卷、語料分析和社會統計等方式進行,2025年最新的研究則是利用了超音波和聽覺實驗的研究方法。陽明交大外國語文系教授盧郁安和臺大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邱振豪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他們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刻意為之),臺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大家日常說話時,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而且,聽覺實驗也顯示,聽者對ㄥ的判斷常常是模糊的。
這個研究成果很有意思,因為在2000年到2017年的研究顯示,在正式情況之下臺灣人比較可能維持ㄣ和ㄥ的區分,非正式場合時比較容易合流。這跟Labov(1972)那個有名的、針對紐約三個百貨公司專櫃人員的r發音研究一致,在慎重的語體裡(被要求再說一次時),r的出現率比較高,在隨意的語體裡,r的出現率比較低。但是2025年盧郁安和邱振豪的這篇研究顯示,在臺灣華語中,不管是隨意或慎重、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況,ㄣ和ㄥ合流基本上已經是趨於穩定的現象了。
如何評價ㄣ、ㄥ合流的現象
研究告訴我們,ㄣ和ㄥ合流是臺灣華語的特色,也是存在的既定事實。一般民眾普遍接受這個現象,但是,華語教師又是怎樣看待呢?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同事朋友們的轉述,資深華語老師對ㄣ和ㄥ合流的現象評價比較低,多半會將其視為不標準、錯誤的發音,他們自己在發音時,也會更清楚地區別這兩個音,盡量避免ㄣ和ㄥ合流的情況。這個情況有無南北差異還要進一步觀察。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年輕一輩的華語教師,或者是正在上師訓課想要成為華語老師的人,ㄣ和ㄥ的合流情況就常見多了。
其實這也印證了前述各項不同年代研究的成果。在資深老師的時代,ㄣ和ㄥ合流是一個進行式,在正式場合或是慎重的情況(工作情況)下,會特別區別這兩者的發音。但是在年輕一輩華語教師中,ㄣ和ㄥ合流已經屬於穩定情況了,這是一個語言使用現象,不應該只片面地從語音正確性的角度來評價它。也就是說,從語言演變的角度來看,即使學生「發不出來」或「聽不太出來」差別,也不是個人缺陷,而是符合台灣華語整體趨勢。
從社會語言的角度來看,ㄣ和ㄥ合流可以被視為是一個身分和態度的展現。Su (2012)以台北和台南的大學生為對象,針對ㄣ、ㄥ合流進行研究,發現台南人最容易把「ing」講成[n],而且,當談到「家鄉」這個主題的時候,台南受訪者「ing合流」的比率飆高,這似乎是在用發音強調地域認同。這就好像澳洲人發「Day」的音,我覺得聽起來像「Die」。乍聽之下感覺他念錯了,但聽著聽著就知道這是澳洲地域、文化的一個清楚標誌。
教學時該怎麼處理
無論從研究的角度或是語言使用的真實環境都不能否認臺灣華語ㄣ和ㄥ合流的事實,那麼身處臺灣的華語老師,在教學時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可以採取折衷的方式,也就是:(1)教學現場要雙軌;(2)讓學生了解「規範」不等於「唯一」。
教學現場要雙軌:
教學要有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以考試與正式表達需求為主,也就是說,老師有責任教會學生分清楚「ㄣ」和「ㄥ」,因為這是國際考試和課本的標準。長期是為學生建立語言文化素養,讓他們知道在臺灣ㄣ、ㄥ合流就是臺灣口音,代表了臺灣的特色和身分認知。「規範」不等於「唯一」:
讓學生知道規範語音,但同時承認臺灣華語是另一套自然演化的系統。就像英語教學裡美式、英式和澳式都被承認,不會說「澳洲人的口音或腔調是錯的」。簡單來說,就是承認語言變異,並且不要給語言變異貼上負面的標籤。
可能有的老師會擔心,ㄣ、ㄥ不能區別的話,學生用漢語拼音輸入法打不出正確的字來怎麼辦?輸入就會有問題啦!我想說的是,ㄣ、ㄥ合流影響最大的是口語表達,輸入或文字表達,除了可以藉助漢字手寫輸入外,現在不論是拼音輸入或注音輸入,只要輸入某個詞的聲母(比如「泡麵」,輸入ㄆㄇ)或介音(比如「因為」,可以輸入一ㄨ,或是yw),輸入法就會自動幫忙選字了。因此,要用「無法正確輸入」這個理由來期望學生能區別ㄣ和ㄥ,我個人認為有些薄弱。
總的來說,華語老師們對語言的評價也應該要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以規範性壓倒一切的那一頁,而是該進入尊重語言變異的新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