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就...」跟「一...,就...」有什麼不同?
「...了...,就...」跟「一...,就...」的基本概述:
「...了...,就...」與「一...,就...」都是表達兩個動作或事件先後關係的重要句型,常出現在華語教學初級階段。但是,兩者的語法功能和適用範圍略有不同,教師在教學時需明確區分,以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
在《實用視聽華語》中,先教授「...了...,就...」(B1L11),再教「一...,就...」(B2L12),而《當代中文課程》則相反,先教「一...,就...」(B1L13),再教「...了...,就...」(B2L15)。這顯示不同教材對這兩個句型的重點有所不同。
教材中的定義與順序
「...了...,就...」
- 《實用視聽華語》
SV了O as a Dependent Clause. When the sentence pattern SV了O appears, it generally means that the sentence is unfinished. In this case there must follow a subsequent statement serving as the main clause tha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 《當代中文課程》
The pattern “V了...,就...” indicates that event 2 occurs righ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event 1.
「一...,就...」
- 《實用視聽華語》
In chinese, if you want to indicate “just as soon as” or “whenever”, then in front of the verb in a dependent clause you should add 一,and in front of the verb in the subsequent clause add the adverb 就. - 《當代中文課程》
The pattern “一A就B” indicates a sequence of events with B taking place right after A.
兩本教材的語義說得不太清楚又不具區辨的細節說明,《視聽》偏重結構的說明,而《當代》則是缺少兩個句型的辨析,從教材所提供的例句,有些是可互換的,有些是不可互換的,如:
可互換:
1
2
3
4
不可互換:
65
8
7
8
兩者語義上的差異:
雖然「...了...,就...」跟「一...,就...」都跟兩個動作的發生順序有關,但是各有側重:
「...了...,就...」:
側重兩個動作的進行順序,也就是強調「第一個動作開始後(可能持續到結束),才接續/發生第二個動作」。一般的描述說明。
9
10
「一...,就...」:
側重第二個動作發生/進行的立即性,也就是強調「完成第一個動作的下一秒/步,就立即進行第二個動作」。凸顯第二個動作發生的迫不及待或緊接而來。
11
12
兩者結構上的差異:
雖然「...了...,就...」跟「一...,就...」都帶有兩個動詞(組),但是所接動詞的性質有一些差異,從教材所提供的例句(上面)可以看出。
「...了...,就...」:
由於第二個動作或事件會在第一個動作從開始到結束的這段時間內發生或進行,因此第一個動詞可以是一般動詞(表示持續的「段」)、瞬間完成的變化動詞(表示瞬間發生的「點」),或是一般動詞的起點(表示開始發生的「點」)。然而,第二個動作或事件的性質會根據第一個動作是否完成而有所不同:
- 若第一個動詞表示已經完成的動作(一般動詞的完成或變化動詞的瞬間完成),則第二個動作或狀態必須是無法同時發生的事件或結果狀態。
- 若第一個動詞表示一般動詞的起點,則第二個動作或狀態可以是與之並存的事件或狀態。
比如:
- 昨天我很累,吃了飯,就睡覺了。(「吃飯」,一般動詞,整個動作的完成「段」;「睡覺」,不同時的一般動詞)
- 妹妹喝了一碗熱湯,就不覺得冷了。(「喝一碗熱湯」,一般動詞,整個動作的完成「段」;「不冷」,不同時的事件狀態)
- 姐姐吃了臭豆腐,肚子就不舒服。(「吃臭豆腐」,一般動詞,開始進行的「點」;「肚子不舒服」,同時的狀態)
- 我放了假,就去旅行。(「放假」,一般動詞,開始進行的「點」;「旅行」,同時的動作)
- 今天我下了課,就回家了。(「下課」,變化動詞,瞬間完成的「點」;「回家」,不同時的事件狀態)
- 那個孩子昨天到了家,就看電視了。(「到家」,變化動詞,瞬間完成的「點」;「看電視」,不同時的事件狀態)
「一...,就...」:
側重於第一個動作結束或發生的瞬間(點),接著立刻進行或發生下一個動作或事件(兩者不可同時進行)。因此,第一個動詞(組)必須是變化動詞(表示瞬間完成的「點」)或一般動詞的起點,而不能是表示整個持續過程的「段」。
例如:
- 今天我一下課,就回家了。(「下課」,變化動詞,瞬間完成的「點」)
- 那個孩子昨天一到家,就看電視了。(「到家」,變化動詞,瞬間完成的「點」)
- 我一放假,就去旅行。(「放假」,一般動詞,開始進行的「點」)
- 姐姐一吃臭豆腐,肚子就不舒服。(「吃臭豆腐」,一般動詞,開始進行的「點」)
- *昨天我很累,一吃飯,就睡覺了。(「吃飯」,一般動詞,整個動作的完成「段」)
- *他一吃藥,就睡覺。(「吃藥」,一般動詞,整個動作的完成「段」)
總結與教學建議:
總的來說:如果要表達「一結束就立刻行動、一碰到就發生」,使用「一...,就...」;如果只要敘述「兩個動作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則「...了...,就...」。
兩者可以互換的情況
「A了...,就B」跟「一A,就B」——當 A 為瞬間變化動詞或一般動詞的起點時,兩者通常可以互換:
✅ 今天我下了課,就回家了。 ⇆ 今天我一下課,就回家了。
✅ 那個孩子昨天到了家,就看電視了。 ⇆ 那個孩子昨天一到家,就看電視了。
✅ 我放了假,就去旅行。 ⇆ 我一放假,就去旅行。
✅ 姐姐吃了臭豆腐,肚子就不舒服。 ⇆ 姐姐一吃臭豆腐,肚子就不舒服。
兩者不可互換的情況
當 A 是持續動作的完成點,而 B 為不同時發生的事件或狀態時,只能用「A了...,就B」,不能用「一A,就B」。
❌ 今天我吃了早飯,就到學校來了。 → 今天我一吃早飯,就到學校來了。
❌ 昨天我很累,吃了飯,就睡覺了。 → 昨天我很累,一吃飯,就睡覺了。
❌ 妹妹喝了一碗熱湯,就不覺得冷了。 → 妹妹一喝一碗熱湯,就不覺得冷了。
❌ 他吃了藥,就睡覺。 → 他一吃藥,就睡覺。
教學建議
先教「V了...,就...」,再教「一...,就...」
初級課程應先介紹「V了...,就...」,因其較容易理解,符合一般事件順序的表達方式。之後再介紹「一...,就...」,強調它的「立即性」,並對比兩者的差異。用對話情境來強調語感
「V了...,就...」
「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