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做飯做一天」為什麼怪?——拆解:規律、頻率、時長的使用!

華語老師來信:這句話哪裡怪怪的?

最近收到一位研究生老師的信:
他的學生說了一個聽起來「很彆扭」的句子——

1

我每個星期做飯做一天

這位老師上網查資料,看到我寫的兩篇跟「Time-Duration」文章(註1),心想:
如果把『一天』塞進『做飯』中間,變成——

2

我每星期做一天的飯

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了?

她寫信來問我有什麼看法或意見。

這問題超有趣!

我思考了一下,答案是: 兩個句子都不對!

問題 不在「一天」放哪裡, 而是 中文說「每週都做幾次」(規律)、「一週做幾次」(頻率)、「一次做多久」(時長)時,用的是三套完全不同的說法!還有跟「動詞性質」有關,分不清楚,就會說出怪怪的句子!

中文的時間三兄弟:規律、頻率、時長

中文說到「時間」,其實分成三種大類。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固定說法和想強調的事情。

1. 規律是「鬧鐘」:重複出現的「模式」

  • 表達結構:「每 + 時間單位」
  • 核心語義:「每」就像設定好的鬧鐘,強調動作是持續、穩定、週期性地重複發生。它著重於「所有的」那個時間單位都會有這個規律。比如:

3

我每天都早上七點起床。(強調每天都是這個時間點)

4

姐姐每個月都要看兩部電影。(強調每個月的「量」都是兩部)

5

爸爸每年得去國外出差兩次。(強調每年都會是這樣的頻率)

2. 頻率是「計數器」:記錄單一週期內的次數、數量

  • 表達結構:「一 + 時間單位」
  • 核心語義:「一」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時間週期。語義重點是計算在這個時間框框裡,動作發生了幾次或有多少數量。比如:

6

爸爸一個月出差兩次。(強調「一個月」這個時段裡的總次數是「兩次」)

7

哥哥一天三包菸。(強調「一天」這個時段內的總量是「三包」)

3. 時長是「碼錶」:計算動作持續的時間

  • 表達結構:VO + V(了)+ 時長 、V +(了)+ 時長 + 的 + O
  • 核心語義:語義重點是動作事件持續了多久。時長表示「持續時間」,不涉及週期性或頻率。比如:

8

我今天上了四五個小時的課,累死了。(強調「上課」這個動作持續了四、五個小時)

9

張小姐休息了一個禮拜,下週一才來上班。(強調「休息」這個狀態持續了一個禮拜)

那「每週上三天課」跟「一週上三天課」有什麼不同?

這兩句話 結構幾乎一樣,但語氣和語義重點卻有細微不同:

  • 每週上三天課
    使用「每週」強調規律性與長期常態。這是一個穩定的、可觀察的安排,適合描述長期課表或習慣性學習計畫。語氣更確定、穩定。

  • 一週上三天課
    語氣上,它描述在一個週期(如本週)內安排了三天課,重點在這個週期中發生的頻率。這種表達通常用於事務上的安排或約定,不暗示固定制度或絕對規律。

簡單來說:「每+時間單位」是規律性的標誌,強調長期常態;「一 + 時間單位」偏向單個週期內的一般頻率。

爲什麼「每個禮拜做飯一天」是病句?

這個句子之所以聽起來怪怪的,是因爲「動作的性質」在「搞鬼」!

中文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 「上三天課」聽起來很自然?
    因為動詞「上課」屬於「非例行活動」 ,不是天天必須的,而且有彈性時長(一次可以從幾小時到一整天),因此,這裏的「三天可」,我們就可以理解爲「次數」,而一次持續時間可能長到一天。用「天數」來表示「次數」的頻率,OK!

  • 「做飯一天」會很奇怪?
    因為「做飯」屬於「例行活動」,是每天的例行事件,一般來說是三次,而且通常是單次花費的時間很短。所以會把「一天」理解成動作的持續「時長」。結果語意就是:「我做飯,連續做了整整一天。」 這語意上不合邏輯,所以兩個句子聽起來都「很彆扭」!也就是如果想表達的是「頻率」(次數),卻用了例行活動最忌諱的「天數」來計量。這就造成了「頻率」與「時長」的語義衝突!

如果一定要用「每」、「例行事件」的動詞跟「天」,怎麼說?

很簡單!我們只要讓「計數器」歸位,換回它最適合的計數方式!

當你想表達「做飯」的頻率時,請用次數或時間區間:

  • 直接表達次數

10

我每個禮拜做三次飯

11

小李每個禮拜洗兩澡。

  • 用時長佔比表達頻率:

12

我每個禮拜有兩天做飯,其他時間吃外面。

13

小李每個月有四、五天不在公司。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

「哇,原來一句怪句背後還有這麼多規則!」

沒錯,其實中文表達時間不難,只要抓住兩個重點:

  • 先分清動作性質——例行活動 vs 非例行活動
  • 再選對時間表達方式——規律、頻率、時長

掌握這兩步,你就能避免「怪怪句子」,讓學生、朋友甚至自己說的句子,都自然又清楚。


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