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語法不能搬專有名詞、不套公式?那,怎麼教?
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困惑:語法點明明解說得很清楚,公式也寫在黑板上了,學生在課堂上造句練習也看起來沒問題,但是,為什麼一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他們就腦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用?
問題不在學生,而是:
老師們常常只顧著把語法的「骨架」交給學生,卻忘了告訴他們這個骨架在什麼時候、為什麼要動起來。
想要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他們走出教室就能開口說話,我們必須徹底告別「公式+造句」的傳統教法,用「情境導入」來讓語法活起來!
一、為什麼「公式+造句」救不了學生的口語?
傳統的語法教學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真實的應用情境。這會導致兩個致命的結果:
1. 學生只會「結構替換」,學不到「功能」
許多老師教語法,習慣照著教材上的公式寫,然後直接讓學生用圖片、關鍵詞來造句。學生確實能學會如何替換詞彙,造出一個「語法結構正確」的句子,但這只是機械式的組合。
例如,我們教「A是A,可是/但是...」這個句型。
學生可能會造出:「星巴克的咖啡好喝是好喝,可是價格太貴了。」
從結構上看,完全正確。但是,當他跟朋友閒聊時,朋友說:「星巴克咖啡真的非常好喝,我每天都要喝一杯!」學生能自然地用這個句型來「部分同意,但提出相反觀點」嗎?機率相當低。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掌握這個句型的「對話功能」,不熟悉在這樣反駁或應對的場合下使用。學到的就只是一個死的「句型結構」而已。
2. 練習太機械,扼殺表達慾望
當學生的任務變成「把老師給的圖片和詞語,塞進句型空格裡」,這本質上是在「填空」,而不是「表達自己」。
這種機械式的造句練習,跟學生的真實生活、想法、感受毫無關聯。練習久了,不僅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還會讓他們對學習感到無感,久而久之就扼殺了開口交流的興趣與表達慾望,最可惜的是,也無法幫助他們累積在實際生活中跟臺灣人交流溝通的自信心。
二、語法教學的進化:用「情境導入」讓語法活起來!
既然問題出在缺乏情境與功能,我們的解方就很明確了:讓語法回歸「工具」的本質。
我們不要教「什麼是把字句」「什麼是“與其...,不如”」,而是要教:「在什麼樣的場合,你需要使用這個語言工具?」
1. 從「定義」走向「功能」:設計「非用不可」的情境
情境導入的核心,就是為語法點設計一個或多個「功能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必須使用這個語法來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學習。
讓我們再次以「A是A,可是...」為例:
- 教學目標: 讓學生掌握這個句型用於對話中表達「部分認同但反駁/轉折」的功能。
- 情境設計: 不給圖片,而是設計一個「兩難或討論」的情境。
學生他們必須在「喜歡品質」和「討厭價格」中做出取捨。這時你引導他們使用:
- 結果: 學生學到的不只是「A是A,可是B」這個結構,而是學會了如何在這個情境中應對與轉折,這個句型就活了!
這適用於所有複雜句型,像是「把、被、了、與其...不如」等等。我們必須先展示功能,再帶入結構。
2. 彌補網路資源不足,打造獨特的教學風格
現在網路教材雖然豐富,但它們的語法練習往往都是機械造句或冰冷的資訊說明。它們很難提供真正切實、能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對的語法功能情境。而這,就是我們專業老師可以脫穎而出的關鍵!
如果你能:
深入理解每個語法點背後的真實功能。
設計出能幫助學生在這些功能情境中靈活運用與應對的教學活動。
你的教學就不會只是課本的複讀機,而是能真正幫助學生提升實戰能力的引導者。學生會因為在你這裡「學到的真的能在生活中用得上」而更有成就感,你的教學也會因此形成鮮明、與眾不同的特色。
結語:做一個不一樣的老師
單純的造句練習,早已無法滿足現代華語學習者「即學即用」的需求。導入情境的教學,不僅能讓語法學習變得生活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還能凸顯你的專業深度:你懂的不只是語法結構,更是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功能和應用。
要做,就做一個不一樣的老師!讓你的語法課變成一堂堂「實戰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