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書到底能幫上什麼忙?

在教華語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聽過、甚至說過這樣的話:
「語法書太難了啦,裡面那些討論,感覺在課堂上根本派不上用場。」
「上課就是多給例句、多做練習就好,不用講得那麼理論、那麼深吧?」

這些聲音,其實滿常見的。有時也反映出一個現象:語法理論走它的、教學現場忙它的,兩邊好像有點斷線。 但是...

我想跟大家聊聊:語法書,其實不是只有「學術研究」在看,也不是只有準備考試才需要,而是我們備課、教學很實用的資源。說得簡單一點,語法書能幫的忙,可能比你現在想的還多喔!

一、語法書不是絆腳石,而是登山杖

剛開始教課的時候,你有沒有也翻過語法書?一打開,滿滿的術語和分類,明明是中文,卻好像變成密碼,看完還更困惑……我懂,我以前也這樣。

但是,後來靜下心來接觸,才慢慢發現,其實語法書不是真的這麼難,只是我們用的角度不一樣。它不是用來背誦的答案集,也不是考試指南,而是一種「工具書」

我常想,語法書就像爬山用的登山杖——不是多餘的負擔,而是讓我們走得更穩、更遠的支撐。

爬得越高,越需要支撐;教得越久,學生問題越多,也越容易遇到瓶頸。這時候,如果手邊有本熟悉的語法書,或是腦中積累的語法知識(語法腦),真的能省下不少摸索時間。它可以幫我們補強一些常被忽略的小細節,比如:

  • 這個語法點的使用功能、情境是什麼?
  • 那兩個句型到底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 哪些是學生容易誤用的地方?
  • 學生問:「為什麼不能這樣說?」該怎麼回才能清楚地讓他聽得懂?

這些問題,不一定每次備課都會想到,但是如果平常對語法書上的知識有基本掌握,就比較能快速找到脈絡,也比較有底氣選對例句、設計出更有邏輯、符合生活使用的活動。

二、語法知識,讓你的「教學眼」更銳利

有些老師可能會想:「我平常也沒特別看語法書啊,教起來也沒問題呀!」這樣的經驗其實很常見,畢竟教久了、備課多了,熟能生巧嘛。

不過,為了讓自己的教學品質更提升,我會常常問自己:「這樣夠了嗎?能不能把『教得不錯』的標準再往上推一點?

語法知識不只是幫助備課,它其實是讓我們教學更細膩、更精準的關鍵工具。就像醫生看診,如果只有經驗,當然也能處理不少常見症狀;但如果有更多專業知識,就更容易看出問題根本在哪裡,也更有方法對症下藥。

學生出錯的時候,其實很少是單純粗心的。他們的錯常常透露出一個訊號:對於這個語法的使用,在哪裡理解錯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句錯了,要改成○○○」,那教學效果可能就停在「背對答案」;但是,如果能看出錯在哪個語義層次、語法邏輯,就能真正幫學生正確清楚地掌握,並實際產出使用。

像是,有些錯是因為功能搞不清楚,有些是動作完成與否沒分清楚,有些是句型搭配亂了套。老師有語法知識在身上,就像裝了一副「X光眼」一樣,能更快看出學生的問題核心,也能更有信心地帶他們走出來。

再說,有語法底子,設計活動、挑選素材的視角也會更廣。有些句型表面看不出關聯,其實底層邏輯很接近;有些表達的選擇,其實藏著說話者的語氣和立場。當我們看見這些語言背後的「脈絡」,教學自然就更有層次,學生也更能掌握語言真正的美感和力量,課堂上的練習就更符合真實的互動交流。

三、沒有理論做基礎,教學容易失魂

有些老師跟我分享過這樣的歷程:「我花了好多年,一邊上課一邊摸索,慢慢整理出自己的語法教學方式。」這樣的努力真的很值得肯定,不過,我也常想——如果一開始就能有一點理論基礎當後盾,是不是就能少繞點遠路、少走幾個冤枉彎?

語法理論不是要我們照本宣科、跟著公式規則走,而是提供「一套思考語言的工具」。這套工具,幫助我們釐清一個句型到底有什麼語義、功能、限制,哪些地方是學生容易卡住的、哪些地方可以延伸練習……教學靈魂,其實就藏在這些「你知道、你能說得出為什麼」的地方。

反過來說,如果少了這些基本理解,有時候我們就只能「把句子教給學生」,但沒辦法讓他們真的明白:「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不能那樣?」教學會變成記憶操作、填鴨式輸出,學生學起來容易模糊,老師教起來也常常卡卡的、沒靈魂,力氣花了不少,效果卻不太理想

所以,我真心覺得——花點時間認識語法理論,不是讓教學變得更學術,而是讓自己未來更輕鬆、更有方向。前面紮實一點,後面省力很多,這樣的教學才有長久的續航力。

結語:從讀語法書,到用語法書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語法書到底能幫上什麼忙?
簡單說,有三件關鍵的事:

  • 幫你備課更有底氣、更有方向,內容更扎實、更實用。
  • 訓練你的「教學眼」,讓分析力更敏銳、教學更精準。
  • 建立一套語言系統觀,讓教學不只是做活動,而是有靈魂、有餘裕的引導。

當然啦,不是每一本語法書都適合直接拿來用,選書的時候也要稍微挑一下。你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評估:

  • 有沒有清楚的語義分析和功能解釋?
  • 例句自然嗎?是不是符合實際生活使用,而不是硬擠出來的造句?
  • 能不能凸顯語言使用的情境與邏輯,而不是只堆疊、替換?
  • 對於學生常犯的病句,特別是語義功能方面解析語說明》?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語法書當成教學的唯一答案。它比較像是一個一起討論的夥伴、一份有系統的地圖,不是要你照抄,而是幫你少走彎路、多一點方向感。

所以下次備課的時候,不妨把語法書當成你的「登山杖」帶上身。你會發現,原本覺得很難處理的教學挑戰,其實也可以慢慢踩穩、走得更輕鬆、更有自信。

教語法,也能變成一件讓人享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