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好壞,真的跟PPT的多寡有關嗎?
曾經聽過某位老師苦笑著說:「我花了三個晚上做了一兩百張PPT,試教那天拼命教,結果學生上完一臉懵,進入腦中的沒多少……」這樣的情況,你是不是也曾遇過?
在教學現場,PPT早已是備課的標準配備。但我們常不自覺地陷入一個迷思:PPT多、圖多、動畫多,就是認真備課、就是一堂好課。事實真的如此嗎?
PPT太多,反而成為教學的絆腳石?
先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看。每一次切換PPT畫面,大約會耗費3~10秒的操作與過渡時間。若一堂課有上百張PPT,這些時間累積起來,其實大大壓縮了教學中的討論、學生的思考與互動時間。而研究也指出,學生平均需要在一個畫面上停留超過兩分鐘,才可能進入深層處理與理解。也就是說,如果PPT「刷」得太快,學生其實只能淺淺地看過、記住幾個字,根本來不及理解與內化。 再來談談教學節奏。太頻繁的換頁,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考節奏,也容易讓課堂變成老師單方面的輸出,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甚至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插話、發問、互動。這不僅削弱了語言課的核心——互動與輸出機會,也讓老師錯過了觀察學生理解狀況的機會。
PPT只是工具,不是教學的主角
那麼,反過來說,PPT少一點是不是就代表教得好呢?也不盡然。若課程內容本身無組織、沒層次,或者活動設計毫無目標,就算只有五張PPT,也可能讓學生霧煞煞。 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
- 課堂目標是否明確?
- 活動設計是否循序漸進、有層次?
- 學生有沒有被引導去說、去想、去運用交流? 一份設計得好的PPT,不一定要多,而是應該能自然帶出課堂的互動節奏,幫助學生投入語言任務,而不是只顧看螢幕。
小心學生的認知負荷爆表
PPT過多,也可能讓學生承受過高的認知負荷。語言學習本身就已經需要大量注意力與處理能力,如果一邊要看滿版文字、圖表,還要聽老師講話、再想自己的語言輸出……這樣的多工處理,很容易讓學生「當機」,看似很忙,其實學得很少。 此外,也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萬一PPT出問題了,你能照樣教嗎?如果一堂課高度依賴PPT,老師可能會失去臨場彈性與應變力,學生一問問題就跳不出簡報軌道,反而限制了教學現場的活力。
從試教現場,看見教學觀的細節
這樣的PPT迷思,也常反映在華語教師面試的試教現場。有些單位在試教時要求準備幾十張以上的PPT,但觀課的老師卻完全沒有學生互動的評量標準,只看內容講得多不多、投影片設計得漂不漂亮。相反地,若能看到學校安排外籍學生參與試教、邀請有一線經驗的老師當評審,並在事前說明評分重點——這些都透露出該中心對教學本質的理解與重視。
回到本質:怎麼教,永遠比教什麼更重要
PPT固然是備課的重要工具,但教學的靈魂,不在於你按了幾頁,而在於你能否在課堂中引導理解、引發互動、幫助學生使用語言。別讓簡報取代了你的教學力。真正好的課堂,往往是老師能夠眼神觀察、語言調整、即時引導的結果——而這些,是PPT做不到的事。
如果你也曾被「PPT做太多、學生卻沒反應」這件事困擾,不妨從下次備課開始,把焦點從投影片的張數,移回到每一個「怎麼教」的設計上。你會發現,教學的魅力,其實從來就不在於簡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