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為什麼」,到底要不要解釋?──語法教學的拿捏與三種實用策略
在語法課上,有一類學生特別可愛,也特別讓老師頭痛。
他們愛問問題,問得鉅細靡遺、刨根究底,像這樣——
- 老師,為什麼這裡要用「了」?不是已經說昨天了嗎?
- 「把」的function是什麼?不用「把」,也可以表達啊?爲什麼得說?
- 為什麼不能說「我哥哥高」,要說「我哥哥很高」?
這些問題的重點不只是「答不答得出來」,而是——老師該怎麼拿捏「說多少才剛好」。
在「說太多」與「完全不說」之間找到平衡
在教學現場,我們常常看到兩種極端的情況:
一、說得很多,但講的方向不對的老師:
有一種老師,面對學生的「為什麼」時,會開始講很多語法說明。這些說明可能來自教材、語法書,也可能是自己備課時查到的內容。舉凡句型結構、語法分類、補語種類、搭配限制……通通搬出來,講得鉅細靡遺。
但問題是——學生真的需要知道這些嗎?
其實這裡面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一種是老師有準備,但準備的方向偏了。
老師準備得很認真、整理得很細,卻缺乏「轉化給學生聽得懂、用得上」的能力。學生一頭霧水,只知道結構分析,卻不知道怎麼在生活中輸出使用。一種是老師沒有準備,臨場被問到時感到壓力與焦慮。
這時候,教材和語法書就成了救命繩,老師只能抓著「教材上所寫的」反覆重複,卻沒注意到學生早已透露「越聽越糊塗」的表情。
所以,問題不只是講太多,也不只是知識太深,而是講的方向不對、方法不對,最後沒能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
二、完全不解釋的老師:
另一種老師,則走向另一個極端。
面對學生問「為什麼」,他們選擇不解釋,只淡淡地說:
「你多聽多說多練習,自然就會了。」
或者
「就是這樣說,這是我們中文的用法(習慣)。」
這樣的回應有時是為了簡化、有時是語感直覺,但也可能反映出——老師其實也不太確定,只能用「模糊的語感」包裝自己的不確定。語言當然需要練習,但作為老師,應該了解自己所教的語言是怎麼運作的、這個句型的功能是什麼、在什麼語境下會用這樣的說法。
所以,問題不是學生還沒練習夠,而是老師沒有提供他理解或修正的線索。
語法教學不是選邊站,而是選得剛剛好
語法教學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不是在「講很多」和「什麼都不講」之間選邊站,而是要在中間找到剛剛好的回答。這個「剛好」取決於三件事:
- 能支持學生實際使用:說明要直接連到「我現在要怎麼說」的行動。
- 能讓學生感覺清楚掌握:答案要回到語感與語境,而非只停在結構分析。
- 能隨學生需求與程度彈性調整:同一問題,高階學生可能想聽邏輯,初階學生只要知道用法。
我們不需要成為語言學家,但也不能對語言一知半解。
我們不一定要講得很深,但至少要知道:「學生這句話為什麼怪?他真正需要什麼線索?」
身爲語言老師的我們,必須要清楚知道: 語法教學的重點,在於「幫助學生會用」,而不是「讓學生聽懂語言學」。
所以,當學生丟出「為什麼」時,老師可以先快速判斷:
他是真的想探究語法邏輯,還是對這句話的用法不確定?
→決定要深入結構還是聚焦例句/語用他問的是「規則結構」還是「功能使用」?
→選擇講條件限制還是語境差異這個說明能不能直接幫助他下一次開口?
→檢查說明是否轉化成可操作的提示
不是每個「為什麼」都需要一段理論解說;有時一句「這樣比較自然,因為…」就足夠;而有時則要把邏輯梳理清楚,讓學生心裡有底。能夠在這些抉擇間游刃有餘,才是語法教學的真正功力。
三種實用策略:幫助學生理解、老師也能下課
在回應學生的「為什麼」時,老師其實可以準備幾種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必每次都硬解釋,也不必每次都說「多用就會了」。
這裡提供三種常見又實用的回應策略:
- 對比例句
- 情境切入
- 直接說破
這三種策略不是固定套路,而是要根據「語法的性質」與「學生的程度、提問方式」來選擇。
一、用對比例句,讓學生自己感覺差別
適用情境:語句結構沒錯,但搭配不自然;學生已有初步語感,可聽出差異。
學生問:「為什麼不能說『我昨天去看了電影』?」
回應方式可以是:「你聽聽看這兩句,哪一句比較自然?」
透過這樣的對比,學生會感受到「V了O」常用來表達第一件事情的完成,接著還會發生下一個動作;而單獨一句「去看了電影」則顯得有些突兀、不夠自然。 這種方法不靠語法理論,而是讓學生用耳朵「感覺差異」。就算學生當下無法自己發現,老師也可以藉著這個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往「語用功能」的方向思考,進一步補充說明。
二、情境切入:引導學生釐清「想表達什麼意思」
適用情境:句型本身清楚,但學生不確定何時用、語氣或功能差異模糊。
學生問:「為什麼要說『我是在超商買咖啡的』,不說『我在超商買咖啡了』?」
回應/引導方式可以是:「是有人問你『在哪裏買咖啡』嗎?還是有人問你『要不要喝咖啡』?」
- 「我是在超商買咖啡的」是在回答「咖啡是在哪裡買的」這種說明買咖啡細節的問題。
- 「我在超商買咖啡了」則是用來拒絕對方邀請的——對方遞過咖啡,問「要不要買咖啡?」時的回答。
有時候學生的困惑不是出在句型本身,而是不確定那句話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要用在什麼情境裡。 這時候,老師不必急著講語法點,而是可以先問:「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要講這句話?」
從語境出發,引導學生釐清自己的語意需求,再回頭對應適合的句型,會更有效果,也更能培養他們對於使用情境的判斷力。
三、直接說破:有時候,規則就是這樣
適用情境:初級學生常見錯誤,錯誤明確且普遍,過多理論反而混淆重點時。
學生問:「為什麼不能說『我很會游泳得很好』?」
回應方式可以是:
「這句話的結構不太對,中文裡不會這樣用。『很會游泳』已經夠完整了,再加『得很好』會變成兩種表達方式混在一起。」
這種情況下,學生最需要的是清楚的語感提示,不是結構分析。與其與其講一大串「程度副詞和程度補語不能併用」這種術語,不如就直接說「這樣不自然」、「母語者不這樣講」,簡單、清楚,也不會混淆學生。
這種「直接說破」的方式,看起來簡單,其實建立在老師對語言使用規律的掌握上。這也提醒我們:「中文就是這樣說」不是逃避解釋,而是簡潔有效的引導。
結語:適可而止,是一種教學智慧
學生會問問題,是好事。
老師怎麼回應,才是關鍵。
- 不是每一個「為什麼」都需要一段語法講解;
- 也不是每一個「為什麼」都可以用「多練習就好了」帶過。
老師必須具備基本語法知識與語言意識,才能判斷 「要不要解釋、該解釋到哪裡」。這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教學設計與專業判斷力的展現。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把所有細節一次講完,而在於掌握「該說什麼、該省什麼」——說得剛剛好,讓學生聽得懂、用得出來,也讓老師教得游刃有餘。
下次當學生的「為什麼」追著你跑,不妨試試本文提到的三種策略:
- 對比例句——讓學生用耳朵感受差異;
- 情境切入——先釐清「想表達什麼」再挑句型;
- 直接說破——錯得明確就給規則結構提示。
適可而止、靈活變通,學生才能真正「學著說」,老師也能「輕鬆教」。祝大家的每堂語法課,都能回到語言本身的樂趣與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