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六月的講座—主題是:「你不是不會教,你只是還不知道應該怎麼練」,邀請東海大學邱妙津老師來主講分享,果真驚喜與給了很多刺激。
這場講座把「刻意練習」的概念,轉化成一套可應用在教學技能養成上的思維與方法。對許多老師來說,這不只是新角度,更是一個可操作、能循序漸進的方向。對我來說,這場講座也是一次重新整理、優化華語師資訓練模式的好機會。
這幾年,「刻意練習」這個詞在各行各業都很紅,而在教學領域,我們開始思考:能不能不只是靠累積經驗,而是更有策略地「練對東西」?
妙津老師提出了刻意練習的四大要素:
我們也一起討論了一個核心觀念:教學技能的成長,不是靠經驗數量,而是靠練對方向、練對細節。
這點我非常認同,也不禁想到說吧課程中常帶老師們練的「語法教學三步驟」、「情境導入流程」等等,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細節針對的模式」。如果能進一步結合刻意練習的概念,效果絕對能更紮實、更深刻。
講座過程中,幾位參與者提出了非常實務的問題:
我們的對話中慢慢浮現出一個方向:不要想著「一次把課上好」,而是「一次練好一個技能點」。例如:是今天練導入語、下次練提問設計,目標清楚、練習聚焦,比較容易累積成效。
參與的老師也分享了一些實務操作的經驗,例如:
其實,只要有意識地這樣練,哪怕只是一段五分鐘的刻意練習,也會比一整堂沒方向的課來得有幫助。
這場講座也讓我看見幾個值得期待的轉變:
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未來可以一起努力優化的方向,例如加入教學日誌紀錄、設計可持續的練習任務,甚至建立小型的觀課互評制度。
這場講座讓我再次確定:「教學」其實是可以被設計、可以練習的。
我們都不是不會教,只是還沒練對方法。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更有效率、更有信心的成長方式,不妨從「練一小段」、「收一個回饋」、「寫一則觀察」開始。教學的成長,其實就藏在這些小小的刻意裡。
也期待未來在說吧的課程或社群中,繼續和大家一起討論、實驗、分享練習的成果。
📩 如果你對這類練習任務設計、教學模式架構、或如何結合刻意練習進入課程備課流程有興趣,歡迎留言、寫信或加入我們的下一場說吧交流,我會在網站與電子報中陸續分享更多實例與練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