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講座筆記】一起認識『刻意練習』在教學中的力量

陳怡靜
2025-06-25

說吧六月的講座—主題是:「你不是不會教,你只是還不知道應該怎麼練」,邀請東海大學邱妙津老師來主講分享,果真驚喜與給了很多刺激。

這場講座把「刻意練習」的概念,轉化成一套可應用在教學技能養成上的思維與方法。對許多老師來說,這不只是新角度,更是一個可操作、能循序漸進的方向。對我來說,這場講座也是一次重新整理、優化華語師資訓練模式的好機會。

🔍什麼是「刻意練習」?與教學有什麼關係?

這幾年,「刻意練習」這個詞在各行各業都很紅,而在教學領域,我們開始思考:能不能不只是靠累積經驗,而是更有策略地「練對東西」?
妙津老師提出了刻意練習的四大要素:

  • 具體明確的目標:不是「我要教得更好」,而是「我要學會怎麼引導學生完整說句子」這種細節清楚的目標。
  • 高度專注的歷程:一次只練一件事,像是練學生回應、練教學轉場,不求全包。
  • 即時回饋的機制:像錄影、自我觀課、同儕觀察、學生回饋單,能快速幫助調整策略。
  • 跳出舒適圈的勇氣:挑戰自己沒那麼熟練的教學任務,而不是一直重複「已經會的」。

我們也一起討論了一個核心觀念:教學技能的成長,不是靠經驗數量,而是靠練對方向、練對細節

這點我非常認同,也不禁想到說吧課程中常帶老師們練的「語法教學三步驟」、「情境導入流程」等等,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細節針對的模式」。如果能進一步結合刻意練習的概念,效果絕對能更紮實、更深刻。

🧩教學上的討論亮點:怎麼開始「練」?

講座過程中,幾位參與者提出了非常實務的問題:

  • 一堂50分鐘的課,要顧進度、顧互動又練技巧,怎麼安排?
  • 教學內容多變、時間有限,怎麼找到練習的切入點?
  • 聽力訓練的課程,學生相太依賴字幕的情況,怎麼處理?
  • 同一種流程用久了,怎麼知道自己還有哪些細節可以優化?

我們的對話中慢慢浮現出一個方向:不要想著「一次把課上好」,而是「一次練好一個技能點」。例如:是今天練導入語、下次練提問設計,目標清楚、練習聚焦,比較容易累積成效。

參與的老師也分享了一些實務操作的經驗,例如:

  • 利用觀課回饋單幫助老師聚焦觀察重點
  • 設計「限定任務」,一小段教學中只處理一個目標
  • 搭配說吧的教學模式,讓練習方向更明確、不會無所適從

其實,只要有意識地這樣練,哪怕只是一段五分鐘的刻意練習,也會比一整堂沒方向的課來得有幫助。

🎯從講師視角觀察:我們還可以怎麼再往前?

這場講座也讓我看見幾個值得期待的轉變:

  • 老師們更願意談自己的卡關處 這代表有不少老師已經不再只停留在「照本宣科」或「模仿別人」,而是真的開始在意自己的教學技能與思路,想從根本更紮實進而提升。
  • 對於細節的覺察正在提升 像語速、眼神、學生反應等微小變化,越來越多老師開始/知道要停下來觀察並調整。
  • 對「教學練習怎麼進行」這件事有更多提問與想像大家開始思考「怎麼練」、「練什麼」,這正是我們希望推動的方向。 當然,我也看到一些挑戰:
  • 練習常常只停留在「講座當下」,沒有後續追蹤。
  • 許多老師還不太熟悉「怎麼拆解教學技能」成為可練的單位。

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未來可以一起努力優化的方向,例如加入教學日誌紀錄、設計可持續的練習任務,甚至建立小型的觀課互評制度。

✨結語:我們不是不會教,只是還沒練對方法

這場講座讓我再次確定:「教學」其實是可以被設計、可以練習的

我們都不是不會教,只是還沒練對方法。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更有效率、更有信心的成長方式,不妨從「練一小段」、「收一個回饋」、「寫一則觀察」開始。教學的成長,其實就藏在這些小小的刻意裡。

也期待未來在說吧的課程或社群中,繼續和大家一起討論、實驗、分享練習的成果。


📩 如果你對這類練習任務設計、教學模式架構、或如何結合刻意練習進入課程備課流程有興趣,歡迎留言、寫信或加入我們的下一場說吧交流,我會在網站與電子報中陸續分享更多實例與練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