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修煉日常】從《中文怪物》看華語教學:我的觀察筆記(一、二集)

陳怡靜
2025-09-25

最近《中文怪物》席捲了我的朋友圈,大家都在討論這個集結100位外國朋友的中文競賽節目。一開始,我心想:「不就是個綜藝嗎?有什麼特別?」但作為教了20多年華語的老師,我的職業病發作了——這哪是綜藝?這分明是活生生的華語教學觀察現場!

看完第一、二集,我不僅佩服製作單位的用心,更從專業角度發現許多值得我們深思與辯論的教學啟發。以下是我從華語教師視角的觀察,特別是針對最受爭議的「聲調與基本功」,歡迎一起來討論!


圖片來源:Ku's dream酷的夢-

第一關:聲調的爭議——「基本功」與「無效努力」的拉扯

節目首關考驗聲調,要求參賽者為長句子中的每個字標注正確聲調。從20字到10字以內的句子,難度不僅在於聲調本身,還包含三聲變調和輕聲規則。這對外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硬仗」!

許多選手說:「日常溝通不用標聲調,只要聽得懂就行。」這句話再次引起了華語教學社群對聲調教學必要性的討論,主要形成了兩種值得深思的觀點:

爭議一:聲調知識是「無效努力」嗎?

有同業老師犀利地指出:這證明我們在初級課程中,機械式地訓練學生背聲調,根本就是「效益極低」的無效努力!

他們認為,流利者之所以答錯,是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無意識的流利狀態」,不再需要思考規則。這主張學習應「自我解放」,把語言融入生活,不要再被形式化的規則束縛。

我的觀點:基本功是前提,是通往「無意識流利」的唯一關卡

聽到「無意識的流利」這個說法,我有所保留。

我認同:聲調的「知識記憶」與「口語流利」沒有太多的關係。但是,我們必須釐清一個關鍵:無效的不是聲調訓練本身,而是「機械式」的訓練方式。

  • 聲調的真正價值: 聲調是華語的「內功」,對於初學者,基本功仍然必要。它能幫助他們精準辨識,打下穩固的基礎。

  • 關鍵的金句: 我認為,要實現所謂的「無意識的流利」,就必須經過不斷地打磨熟悉,最終才能內化。這條路徑上「紮實的基本功」這個關卡,是不可跳過或省略的。

  • 老師的責任與方法: 我們不能只鼓勵流利,更要警惕臺灣環境的「和善容忍」。老師在訓練學生聲調上,必須符合生活語句的流利順暢,而不能只單單要求單個字詞的標註。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訓練到符合實際生活的使用? 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教學設計挑戰。

第二關:聽讀測驗,考的是中文還是反應力?

第二關是聽讀測驗,選手聽一段口語化的有趣段子,再從四個文字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這關卡內容繞口、趣味十足,明顯為娛樂性設計。

但這關讓我意識到:贏得比賽的,不一定是「中文最好」的人。為什麼?因為這不僅考聽力與閱讀速度,還加入了搶答和小組競賽的元素。隊長選擇晉級隊員時,中文實力並非唯一標準,運氣和策略也很關鍵。

我想對沒晉級的選手說:「別難過!沒晉級,並不代表你的中文不好!

這些闖關晉級者被稱為「中文怪物」,但是每一個人的「厲害」都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哇!好厲害!」,但是,身為老師的我們,必須看到品質的差異。

這提醒我們,教學標準不能只有單一的「語法正確性」,我們需要更細緻的分類:這關提醒我們,華語能力不只有「厲害」,還有不同層次:

1. 專業分類:從「結果」看到「需求」

我們不能單純用影片中短短幾分鐘的表現,就為學生貼上「標準型」或「在地型」的標籤,因為這牽涉到太多的學習策略、投入程度與教學成效。我們只能從他們呈現的結果,反推出他們訓練時側重的表達需求:

觀察到的呈現結果 (結果) 訓練側重的表達需求 (專業診斷)
句型精準,用詞規範,有「課本感」 側重正式表達:目標是學術、職場等高精確度情境。
詞彙有學術涵養,語義深厚,但在社交上可能略有距離。 側重學術研究:目標是閱讀專業文獻、進行正式論述。
語氣詞、發語詞運用到位,社交零隔閡。 側重生活溝通:目標是融入在地社群、追求自然流暢。

2. 我的教學反思:目標導向的標準線
這些差異,促使我重新思考華語教學的標準線,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來調整:

  • 生活溝通型: 著重於實用與流暢,像「在地型」一樣自在就好。
  • 專業學術型: 重視精準度、得體性,像「標準型/學霸型」一樣專業。
  • 文化深度型: 探討語用與文化,不只會說,更能理解語言背後的人情事理。

這種分層次的引導,能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更有彈性與價值。

節目本質:娛樂至上,中文是媒介

綜合前兩集,《中文怪物》的關卡設計更偏向快速、刺激、能引發話題的綜藝效果,而非純粹評比中文能力。中文在這節目中,更像是一個吸引眼球的媒介。

儘管如此,我還是非常感謝酷的夢製作團隊。他們用新穎的方式,讓學中文成為熱門話題,讓學中文被更多人看見。這對我們這些華語教師來說,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夢幻背後的現實:教學的反思

《中文怪物》雖然震撼人心,但作為華語教師,我也看到一些值得提醒與深思的部分:

  • 是否會誤導學習者?
    節目中100位外國人流利用中文交流,像一場「夢幻實境」。但實際課堂裡,學習進展往往緩慢得多。這種視覺震撼能激發動力,但我們也要提醒學生:中文能力需要長時間累積,非一夕奇蹟。

  • 娛樂化與深度學習的平衡
    酷的影片成功吸引眼球,但語言的細緻教學(如語法糾正、語用差異)難免被弱化。娛樂能帶來入門動機,但真正能力養成,仰賴課堂裡紮實的練習與設計。

  • 「中文熱」背後的多樣需求
    100人同場說中文的畫面展現了「潮流」力量,但學習者的需求各異:有人需要安靜的一對一指導,有人偏好學術深度,有人愛群體互動。娛樂化形式能引發話題,但無法取代所有學習需求。

這些反思不是否定《中文怪物》的價值,而是因為它太成功,才更值得我們思考:如何借鑑這股潮流?如何將娛樂化帶來的動能,轉化為課堂上的持續推進?

教學啟發:從競賽到課堂

《中文怪物》不只是一場比賽,更像一本活教材。選手們的表現,讓我蒐集到許多語料和問題,對未來教學設計很有啟發。例如:

  • 如何設計更有趣的聲調練習?
  • 如何平衡實用性和專業性的教學目標?
  • 如何讓學生在文化層面更深入理解中文?

我會繼續追看後續集數,從選手的中文輸出中挖掘更多靈感,應用到我的課堂和研究中。

你的看法呢?

你看過《中文怪物》了嗎?
哪位選手的表現讓你印象深刻?
或者你有什麼學中文的獨門秘訣?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
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獲取更多華語教學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