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有點不可思議,之前在成大帶「對外華語學程」時,負責的一門課「華語文測驗與評量」,讓我對「測驗評量」從此肅然起敬。
原本對「測驗」的印象,不就那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型標準化測驗嗎?像是 TOEFL、AP 中文、HSK……作為第一線的華語老師,說真的,以前總覺得這些語言能力測驗離我有點遠,什麼效度、信度、理論、統計這些技術性詞彙,和我這種單打獨鬥的教學現場好像扯不上關係。
但我錯了,錯得很徹底(苦笑)。
後來發現,其實「測驗的核心概念」根本和我們每天的教學息息相關。不只是「你要考什麼」,而是「你為什麼這樣設計?」「這樣設計真的能測到你想知道的東西嗎?」「學生真的因為這個活動學到了什麼嗎?」——這些,其實全都是「測驗」的精神啊!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很希望能邀請專門研究或操作測驗的老師,來和大家聊聊這些現場會遇到的真實問題。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我們四月要開講啦 🎉
這場講座,不是教大家怎麼寫一份標準化測驗,而是希望從教學現場的角度出發,一起來思考:
我們能不能更精準地看見學生的學習?
我們能不能透過「測驗的思維」,讓教學事半功倍?
來,舉幾個我自己最有感的例子,你也可以邊看邊想想,自己平常在課堂上是不是也遇過:
你看,這些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我們每天教學時不斷碰到的課題。
我一直相信,好的教學和好的評量,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能設計出清楚、合理、有目的的活動或任務,不但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狀況,也能幫助學生更明確地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與方向。而這一切的基礎,其實就來自「測驗與評量」的基本功。
所以這次的講座,我們將透過許多實際例子,一起拆解教學現場裡的那些「不確定感」,重新認識測驗,甚至,慢慢開始喜歡上這個看起來冷冰冰、其實熱情澎湃的領域。
如果你對「怎麼讓學生學得更好」有興趣,或你也曾對自己的作業設計、課堂活動感到疑惑——這場講座,真的不能錯過。
📆 我們四月線上見,一起打開「測驗」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