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講座筆記】欽惠老師的語體拆解:讓教學立刻升級的秘訣

陳怡靜
2025-09-01

上週五晚上,一場期待已久的講座,在精彩的分享與熱烈討論中畫下句點。主講人欽惠老師,一開口就是品質保證。這場講座聚焦在「語體意識」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專業知識的深度補充,也像是一場與同行間的精彩對話。

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講座的幾個收穫,特別是欽惠老師如何把「語體意識」這個概念,拆解得如此完整、細膩,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實用又好操作。

一、專業的體現:語體教學的宏觀視野

這場講座再次印證了我的教學理念:專業與敬業,體現在備課的「細膩度」上。

備課不該只是列出詞彙和語法,而是要像一位外科醫生,精確地針對目標,同時考量搭配詞、使用情境、語體、語用功能。欽惠老師提醒我們,教學不應停留在語言本身,更要延伸到文化與語言細節。

例如,同樣是「拒絕」或「表達感謝」,在不同文化中就有大不相同。如果老師只教「謝謝」和「不用」,學生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可能因此產生誤會。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只是「正確產出」,而是讓學生能做到「得體溝通」

綜合講座中的啟發,我發現好的教學設計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完整的教學循環:

  • 從目標出發: 先想清楚這堂課要讓學生達到什麼溝通目標。
  • 精確整理: 針對這個目標,篩選出最合適的詞彙、語法、搭配詞。
  • 融入情境: 將這些語言材料放入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中,透過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讓學生練習「得體」地使用。
  • 文化細節提醒: 不只教語言本身,更要補充文化與語用的細節,讓學生真正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說」。
  • 分層與演練: 根據學生的程度,調整活動的複雜度與難度,讓他們有挑戰感,但又不至於感到挫折。

二、打破框架的「角色扮演」:從模仿到真實溝通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會設計「角色扮演」,但常常流於形式。學生拿到詞彙句型,開始拼湊對話,結果學到的可能只是「正確產出」,而不是「得體溝通」。

欽惠老師的分享,徹底點醒了這個盲點。她展示的設計,不是單純的「分組練習」,而是有系統、有步驟的引導,就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每一個環節都扣合明確的教學目標。好的角色扮演,絕不只是單純的「分組練習」,而是需要精心的「前、中、後」三階段規劃

  • 前置準備:心態與情境的預熱
    • 釐清目標: 在活動開始前,老師要先明確說明這次角色扮演的溝通目的。
    • 語料暖身: 老師可以先提供關鍵的詞彙、句型或常用語。這不是要學生死背,而是像提供一套「工具包」,幫助學生減少開口的焦慮感。
    • 角色設定: 在分配角色時,除了基本的身分設定,還可以加入一些個性或情境限制。這樣的細節能讓對話更具真實性與挑戰性,也讓學生更自然地代入語體。
  • 實作演練:老師如何從旁引導?
    • 老師「只聽不說」: 在學生練習時,老師的角色應該從「主講者」轉為「觀察者」。讓學生有機會主導對話,自己去嘗試、犯錯、修正。老師則從旁記錄學生在語體使用上的盲點與亮點。
    • 適時提問引導: 當學生卡住時,老師可以透過提問來引導,而非直接給答案。
  • 後續回饋:從練習中提煉學習價值
    • 亮點分享: 練習結束後,老師可以挑選幾組具代表性的對話,讓學生從同儕身上學習,建立正向的學習氛圍。
    • 系統化歸納: 老師可以針對課堂上觀察到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講解。這讓學生知道,練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從中學到更地道的溝通方式。

這整個過程讓我們明白:老師要有意識地規劃「怎麼練」,而不是只告訴學生「去練習」。

結語:教學設計的下一步,從「語體意識」開始

欽惠老師的講座內容非常紮實,涵蓋了從初級到高級、從語法到文化的多層次思考。她不但完整拆解「語體意識」,還提供了具體的課堂操作方法,讓我們看到語言教學的無限可能。

這場講座的內容豐富到足以拆成好幾場來談,能一次聽到這麼完整的整理,真的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從這場分享中,我也更深刻地體認到,老師在備課時花費的這些心力,就是專業與敬業的展現,最終都會轉化成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自信與應對能力。


如果你也對語體教學充滿好奇,想讓自己的課堂更上一層樓,強烈推薦你把握機會,透過講座錄影回放,親身體驗這場高品質的專業饗宴。

👉 點此立即購買講座錄影回放,解鎖你的華語教學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