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晚上,一場期待已久的講座,在精彩的分享與熱烈討論中畫下句點。主講人欽惠老師,一開口就是品質保證。這場講座聚焦在「語體意識」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專業知識的深度補充,也像是一場與同行間的精彩對話。
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講座的幾個收穫,特別是欽惠老師如何把「語體意識」這個概念,拆解得如此完整、細膩,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實用又好操作。
這場講座再次印證了我的教學理念:專業與敬業,體現在備課的「細膩度」上。
備課不該只是列出詞彙和語法,而是要像一位外科醫生,精確地針對目標,同時考量搭配詞、使用情境、語體、語用功能。欽惠老師提醒我們,教學不應停留在語言本身,更要延伸到文化與語言細節。
例如,同樣是「拒絕」或「表達感謝」,在不同文化中就有大不相同。如果老師只教「謝謝」和「不用」,學生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可能因此產生誤會。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只是「正確產出」,而是讓學生能做到「得體溝通」。
綜合講座中的啟發,我發現好的教學設計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完整的教學循環: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會設計「角色扮演」,但常常流於形式。學生拿到詞彙句型,開始拼湊對話,結果學到的可能只是「正確產出」,而不是「得體溝通」。
欽惠老師的分享,徹底點醒了這個盲點。她展示的設計,不是單純的「分組練習」,而是有系統、有步驟的引導,就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每一個環節都扣合明確的教學目標。好的角色扮演,絕不只是單純的「分組練習」,而是需要精心的「前、中、後」三階段規劃:
這整個過程讓我們明白:老師要有意識地規劃「怎麼練」,而不是只告訴學生「去練習」。
欽惠老師的講座內容非常紮實,涵蓋了從初級到高級、從語法到文化的多層次思考。她不但完整拆解「語體意識」,還提供了具體的課堂操作方法,讓我們看到語言教學的無限可能。
這場講座的內容豐富到足以拆成好幾場來談,能一次聽到這麼完整的整理,真的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從這場分享中,我也更深刻地體認到,老師在備課時花費的這些心力,就是專業與敬業的展現,最終都會轉化成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自信與應對能力。
如果你也對語體教學充滿好奇,想讓自己的課堂更上一層樓,強烈推薦你把握機會,透過講座錄影回放,親身體驗這場高品質的專業饗宴。
👉 點此立即購買講座錄影回放,解鎖你的華語教學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