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師培日誌 | 2025/4/30】

陳怡靜
2025-04-30

今天是《初階華語師資養成》13班的課,這週的討論非常有趣,想好好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這門課是為完全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手老師設計的,很多老師從零開始,一邊學理論,一邊實際觀察語言現象,也一步步開始累積自己的教學觀察和判斷力。

這次的課堂焦點,是圍繞「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偏誤現象」來進行討論。我們談了很多學生常見的語言問題,...

從發音到語法,從詞彙使用到語用策略,提了好多實際遇到的問題,提供刺激與思考討論,大家都非常投入。

🔸 口語表達與語言習得:說得出,比說得對更重要?

我們從「語音與口語表達」談起。我和學員們聊到,對語言學習者來說,發音準確當然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要能自然、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糾結每個音是否100%正確,讓學生敢說、願意說,會是更值得追求的起點。

也分享了幾個準備認證考試的小建議,例如練習歷屆口說題目、熟悉常見主題,用自己習慣的詞彙來練習自然表達。這不但能幫助考試,也能慢慢提升語感與流暢度。

🔸「筆箱」、「未妻子」和「那回」?從學生錯誤看出什麼

接著,我們進到詞彙偏誤的實例觀察。我分享了幾個學生的「用詞問題」,像是把「鉛筆盒」說成「筆箱」,或是把「未婚妻」誤說成「未妻子」。這些詞語聽起來像是錯得很「可愛」,但是,仔細觀察與推導,其實都反映出學生的語言邏輯與詞彙理解的策略,有些是值得鼓勵的。

其中一位老師問到:「回」跟「次」有什麼差別?我說,我沒正式蒐集大量語料分析,但初略的整理是:「回」聽起來比較文雅、書面,像「那回我們一起吃飯」,而「次」則比較常見於口語,比如「這是我第二次來台灣」。這種微妙的語感差異,是需要仔細比較分析的,就當做學習如何分析的第一份小作業吧!

🔸 教學,不只是教語法,也要教「怎麼用」

然後我們談到「語言的使用」——簡單說,就是語言在不同情境下「怎麼用比較恰當」。

很多時候,學生學了語法,但說出口的話卻讓人覺得「怪怪的」,這就可能是語用沒掌握好。我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參觀」和「拜訪」,後面所接的對象不同,雖然意思看似接近,但是使用的時候,必須清楚搭配關係,才能表達精確,不會造成笑話。

我鼓勵學員們多留意學生問的問題,那些問題其實常常透露出他們的思維模式,從中可以反過來思考我們對於母語的認識,以及影響教學的角度、教材的安排。

🔸 發音教學,不能只靠糾正:你觀察過學生的舌尖位置嗎?

發音也是一個重點。我們討論了許多學生常見的發音挑戰,包括:

  • 送氣 vs. 不送氣
  • 前鼻音 vs. 後鼻音
  • 舌尖音 vs. 舌根音

有些學員發現,學生怎麼教都發不準某個音,這時候我建議大家,不只要「聽」學生怎麼發,更要「看(觀察模仿)」——舌頭放哪裡?嘴型有沒有張開?是不是其他母語影響了發音?

像日本學生常混淆 /l/ 和 /r/,韓國學生可能搞不清送氣音。這些都能透過觀察來發現,然後有接巧地設計練習。

🔸 教漢字、教詞彙時,我們該怎麼「看待錯誤」?

接著我們聊到漢字偏誤。學員們提到,學生常常筆畫寫錯、順序搞錯、形狀怪怪的。我提醒大家,不要急著「糾正」,寫漢字對很多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來說,本來就是很有挑戰的事。

像我過去教初級學生時,會循序漸進地從常見的部首文字與部件開始教授,再根據一課課的生詞慢慢帶著練習,並搭配每天的聽寫,強制練習,慢慢熟悉記憶。這樣能減少學生的挫折,也讓他們願意繼續寫。

在詞彙教學方面,我們舉了「厚」和「粗」、「熱鬧」和「吵鬧」、「節儉」和「小氣」這些常被混淆的詞。這些詞都有情緒色彩或搭配習慣,教的時候不能只靠解釋,還要透過比較、例句和語境,幫助學生理解差異。

🔸 中文教材分析:怎麼發現語感、比較近義詞?

最後,我分享了一些教材使用與分析的方法。像是如何比較近義詞——可以用 Google 搜尋語料例句、查語料庫,或觀察語境中的使用頻率。這不只是為了回答學生問題,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找答案的能力。

我也請大家回去想一想:你自己喜歡的語言教材是什麼?為什麼?下次課要進行教材特點分享,知道好的語言教材應該有哪些考量與元素,因爲未來的教學一定會有這些概念跟需求。先接觸認識,種下萌芽的種子,以利未來的發展。

這堂課讓我特別有感——即使是剛入門的老師,只要願意觀察、提問和討論,就能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教學視野。語言教學不是要馬上變成「很會教」的老師,而是每一堂課、每一次討論,慢慢「更懂教學」。

期待下週,大家的詞彙教學設計分享!


📌 如果你對華語教學或師資培訓有興趣,歡迎關注我們的【說吧】師培系列,一起把教學這條路走得更紮實、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