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關於華語師資培訓的一堂課,讓我們來聊聊如何設計一整堂中文課程。在這堂課上,學員們提出了許多實際的教學問題:如何掌控生詞難度、怎麼將語法與課文整合?如果你也曾在設計課程時感到困惑,或是對初階教學有一些疑問,這篇文章會帶給你一些實用的思考與建議。我們不只是討論理論,而是一起解決問題,讓課程設計變得更有系統,也更能貼近學生的需求。想知道怎麼設計出一堂既有結構又能引發學生學習動力的課嗎?繼續往下看吧!
這一篇來聊聊「初階華語師資培訓12班」的其中一堂課。這班的學員大多剛開始接觸教學,有些還沒正式上過課。不過我一開始就鼓勵大家,趁上課期間找機會練習,不管是線上找語伴、朋友、學生都可以,邊學邊實做才會有感。
目前大家手上幾乎都有學生,所以課堂討論也特別有感,實用性很高。
我們從實際遇到的問題聊起,有人說學生覺得她講得太難,正努力練習怎麼控制詞彙難度;也有人在煩惱怎麼把生詞、語法、課文整合在一堂課裡,教學才能更有系統。
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我一一解說、示範我的做法。接著,我們也討論了上次的作業:每人設計一份 30 分鐘的教材。大家輪流分享、交流,然後我針對內容提出幾個問題,例如:
這樣的討論,讓大家開始思考:教材不是在堆資料,而是在設計一段學習旅程。
很多老師都想給學生量身訂做內容,有學生說不想用課本,老師就花很多時間自編教材。但這樣很容易變成一次性、零散又沒有系統的教學,對初學老師來說,負擔太大。
我建議大家先善用市面上的教材,熟悉常見課本的邏輯,慢慢建立對不同程度語法與詞彙的掌握,這才是打底的關鍵。
至於 PPT,我的建議是當作「預設好的白板」,把教案結構融合進去,重點清楚、節奏掌控好就夠了,不用太多動畫或花俏設計。
很多老師的教案裡,詞序不自然、新詞順序跳來跳去,學生會霧煞煞。我提醒大家多問幾個問題:
教學不是把所有東西一次倒給學生,而是設計一條讓他們走得過去的路。
這是大家很常忽略的地方。我提供幾個建議:
很多人把「對話」當成教學結尾的5分鐘收尾活動,其實它才是核心。記得:「語言課不是講一遍就好,而是要讓學生有機會講、用、玩!」
我舉了兩種常見教學情境來說明:
不管形式怎麼變,整體的目標是:讓學生「用中文說話」,而不是「記住中文內容」。
這堂課的尾聲,我預告了下週的主題「詞彙教學策略」,並請大家帶一份自己的設計來討論。預計會談:
這樣的練習,會幫助大家把理論轉化成可操作的教學步驟。
每次上課都讓我感受到:只要有機會討論、有空間練習,老師就能慢慢建立教學信心與邏輯。
我們不急著成為完美的老師,但只要肯調整、肯分享,每一次都是「變懂教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