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學生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也是語言老師。她的中文程度大約在 A2-B1 之間,語言結構還不夠穩定,但聊起天來卻沒停過。她有個很特別的學習方式──不上課不碰中文、不複習也不預習,但每週一次的中文課,對她來說,卻有著別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讓她的學習變得如此特別?我們的課堂又聊了哪些話題?繼續看下去,你會知道。
這週的中文課,依然是我很喜歡的「慢慢來」風格。
這位學生是我認識多年的好朋友,同時也是一位語言老師。她超會聊天,表達能力一流,反應也很快,只要你願意聽,她總有話想說。中文大概在 A2-B1 的程度,雖然語言結構還不是很穩,但用中文「生活」的慾望非常強烈。只是她的學習方式比較特別──不上課不碰中文、不複習也不預習,幾乎不主動問語言問題,但每次上課都聊得很開心。
對她來說,中文不是學術或工作的語言,而是一週一次的陪伴,一種語感的維持,一點生活的味道。
像這樣的學生,我的重點不會放在什麼生詞量、句型練習,而是陪她「用中文過生活」。我們一週只有一次課、每次一小時,說長不長,但累積久了,就是一種語言的存在感。
我知道光靠這樣的頻率,語言成長會很慢,但我願意等,也願意陪她走這條「鬆鬆的學習路線」。我相信,只要不間斷地用中文說話、思考、分享生活,語言的質會慢慢從量中長出來。只是要有耐心,也要夠信任彼此。
有些學生,學習中文的目標不是「要變得多厲害」,而是「不想忘記」。她就是那種希望維持語感熟悉度、偶爾說說中文、聊聊生活的學習者。
這堂課給我的提醒是——我們有時候不需要教太多,而是陪她繼續用這個語言活著。
她的中文還沒辦法說得很完整,但她會一直努力讓我懂她的意思,會試著找各種方式描述她的想法。這種「我想說」的意願,其實比「說得多正確」更可貴。也因為我們認識很久,她在課堂上是放鬆的,敢說也願意說。
語言能力 ≠ 溝通能力
有時候學生語法還不熟、詞彙也不夠,但他們的溝通能力卻很強。這時候,我們要不要降低一點教學的期待,把空間留給他們說話?
每個人學語言的理由都不一樣
有些人是為了考試,有些人是為了工作,但也有人只是想每週用另一種語言聊聊人生。只要能說出口,那就是有價值的學習。
「減法教學」有時候更有用
對於像她這種有語言教學經驗、但語言程度還不夠成熟的學生,與其加一堆語法和生詞,不如讓她先習慣說中文,習慣錯中學、用中學的節奏。語言就是這樣慢慢發酵的。
這樣的課,我很喜歡。
有點像兩個人用中文交心,也有一點像讓語言慢慢在生活裡長出來。
對她來說是語感的維持,對我來說是語言教育最人味的地方。
如果你有遇過類似的學生,或是自己也正在走這樣的語言學習路線,很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觀察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