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喻」如何用於華語篇章分析
什麼是轉喻
老師們在教初級學生「吃」、「喝」這兩個生詞時,撇除中級才會碰到的「吃虧」、「吃苦」以外,應該都指出過它們之後的賓語是可食 用的東西。從語法和詞義搭配上來看,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不遵守這個規定的用法,比如說:吃麥當勞、吃7-11、 喝50嵐等。這樣的說法屢見不鮮,對外籍學生而言,只要聽過幾次,理解上也不會有問題。原因何在呢?
這就要談到認知在我們語言使用中的所發揮的作用了。
人類的語言使用並不是採取一種形式對應一種意義的方式,而是運用有限的符號表達無限的意義。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具備了 譬喻性思考(figurative thinking)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具體展現就是轉喻(metonymy)和隱喻(metaphor)。
轉喻
是人類的認知歷程,是在一個特定範疇中,運用一個概念實體做為媒介,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認知通道(mental access)的認知過程, 因此可以被視為人們認知世界的策略和理想的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on model, ICM)。
Ruiz de Mendoza(2000)和Ruiz de Mendoza 與Dfez Velasco(2004)主張轉喻應如同隱喻般涉及了兩個認知域,分別是來源域 (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來源域是指所運用的語言形式,而目標域是所指稱的概念意義,且這兩認知域是在一個 範疇內映射。
在這兩個認知域中,其中一個為主領域(matrix domain),另一個為次領域(subdomain),且主領域包含次領域,據此延伸出兩種類型的轉喻映射類型:
- 來源域在目標域內
- 目標域在來源域內
林建宏、張榮興(2017)認為在華語教學領域,若要介紹轉喻的策略,應先以轉喻的映射作為出發點,且教學上應著重在引導學生熟悉映 射的類型與歷程。他們將上述兩位學者對轉喻的分類化為圖示,並將這兩類中常見的語意關係列舉,我們根據林建宏、張榮興(2017)的 研究,整理如下:
- 來源域在目標域內:
- 目標域在來源域內:
轉喻在篇章中的使用
透過轉喻,作者可以將語言中的細節都表達出來;理解轉喻,讀者可以將作品賞析地更為透徹,以下我們就根據上述的分類,舉一個例子 來看看轉喻在篇章中的使用:
〈「禁12歲以下童」遭轟!深藍咖啡館回應了…網力挺灌5顆星〉
台南知名的人氣咖啡館「深藍咖啡館」,因內用區不開放12歲以下小孩進入,遭到部分家長撻伐,並到粉絲團留下1顆星負評。如今深藍 咖啡館出面解釋原因,反而被大部分網友推爆,且留下5顆星的好評價。
被稱為是「蛋糕界LV」的深藍咖啡館,新開幕的旗艦店,因擁有獨特的絕美外觀,成為新的打卡熱點。但最近頻頻遭到家長投訴,店內禁 止12歲以下小孩進入,認為是歧視小孩,接連進到臉書粉絲專頁留下一顆星負評,「太過份了,12歲以下不是人?為何不能進去消費」、 「沒想到有這麼『糕極…』的店!小朋友進去之後被趕走,小小心靈受了傷說想哭」……規定意外引發討論,其實深藍咖啡館早已在官網 公布真正原因,「因內用座位區室內稜角及玻璃較多,基於安全考量及用餐品質,不開放12歲以下孩童入座」。
首先語料中的四個「深藍咖啡館」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概念。
真正的店家
「台南知名的人氣咖啡館『深藍咖啡館』」與「被稱為是『蛋糕界LV』的深藍咖啡館」指的是店家的概念。當店家的範疇出現時,理 想認知模式內的相關概念也會被誘發,比方說咖啡館的經營者或員工、咖啡館具體的地點、建築物與內部空間、咖啡館的銷售商品或 服務,乃至於咖啡館的經營策略等等。該店經營者與員工
「深藍咖啡館出面解釋原因」以及「深藍咖啡館早已在官網公布真正原因」使用了所「屬物―所屬者關係」的轉喻,故這兩個「深藍 咖啡館」應該被理解為深藍咖啡館的經營者或員工。
再來,「深藍咖啡館」作為一個概念實體,在這個概念下就包括進入咖啡館、就坐、點餐、用餐、付款等等的事件腳本。
「內用區不開放12歲以下小孩進入」與「不開放12歲以下孩童入座」都運用了事件ICM中腳本―事件關係(subevent for whole event) 來表達進入咖啡館喝咖啡或用餐的事件概念。
然後,12歲以下孩子被拒絕進入的原因是「內用座位區室內稜角及玻璃較多」,「稜角」原來是指物體的邊角或尖角,而「玻璃」則是一 種物質。因為室內座位區這個範疇中包括了空間分布、物品擺設等概念,因此這裡的「稜角」使用了thing-and-part ICM當中的部分―整體關係, 以物體的部分(稜角)轉喻具有稜角的物體,比如桌子、櫃子等;「玻璃」則使用了組成結構/成分ICM中的成分―物品關係 (material constituting an object for the object),以物品的成分(玻璃)轉喻玻璃製品,比如說花瓶、杯子等。不論是有稜角的 物體或玻璃製品都可能對兒童造成意外傷害,因此變成了拒絕進入的主要原因。
最後,「一顆星」和「五顆星」原來是指星辰,天上星辰不但有其形體(星形),還有會閃耀光芒的概念。因此,先運用了隱喻將星辰與 評價關連起來,然後再使用了category-and-member ICM中的成員―範疇關係(member of a category for the category)來轉喻。「一 顆星」和「五顆星」之所以有負評和好評的概念,是因為放在評價系統中而產生的,用星星數來評價,只是「評價」這個範疇中的一種方 式。顆數增加意味著光芒更加耀眼,運用了等級基模裡面的「上/多是好」的概念,表達了好評和負評的意義。這種評價系統會出現在粉 絲團內,如果離開了這個基礎,那麼一顆星就只能是星辰的意思而已了。
轉喻在語言使用上的功用
轉喻是創作篇章時很好的策略,可以讓文章內容更生動多樣,舉例來說,在前面深藍咖啡館的例子中,要表示內用座位區內的物品對孩子 可能造成危害時,外籍生很有可能會以羅列實際物品(比如桌子、椅子、杯子、盤子等)的方式來寫作,而不是以「稜角和玻璃」這樣簡 鍊的方式呈現。如果我們在寫作或閱讀教學時納入轉喻的教學,對中、高級寫作和閱讀教學應該能產生很大的功用。
◎參考資料:
-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80.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Cognitive Science 4.2:195-208.
-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 F., and Diez Velasco, O. I. 2004. Metonymic motivation in anaphoric reference. 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vation, ed. by G. Radden and K.-U. Panther, 293–320.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 林建宏、張榮興(2017)〈華語中隱藏的捷徑:談轉喻的教學應用〉,《華文世界》,第120期,頁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