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中所需的「情境」,要怎麼呈現?
佈咚發問
在語言教學中「情境」很重要,我知道。但是找什麼樣的「情境」?教詞彙、語法句型,還是教課文、或綜合練習時用呢?又該怎麼呈現呢?
在語言教學中,「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提供了溝通交際的全貌,包含說者聽者的關係、態度、情緒、身體姿勢...等等的那些非語言 之外的溝通符號,也影響著溝通交際的結果。
我們與人交際溝通時,都是在各種情境之下產生的反應與應答。因此,我認為「語言教學」,其實就是將我們使用這個語言要素(詞彙與 語法句型...)的各種情境有系統地整理,以有效率的方式介紹、引導給學生,並大量設置這些情境讓學生感受與練習產出。
那麼,要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應用「情境」呢?掌握兩步驟:
第一,必須知道所要的功能情境是什麼; 第二,將這些情境呈現出來、導引學生感受,帶出目標詞彙、句式。
此步驟是教學順暢有效的關鍵,一旦找到了「功能」,後面的教學設計就容易了,因為有了方向、有了目標。
以「張小姐跳舞跳得很好看」的「得」為例:
「得」的功能(用來做什麼的)是評論,而這個“評論”不能直接搬來教給學生,而需要轉換成學生懂的方式。所謂的「評論」在語言實 際使用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就得進一步找出「什麼時候」我們會說「張小姐跳舞跳得很好看」呢?
這情境則是我看了/到「張小姐跳舞」之後,說出來的語句;可能是我自己不禁說出的,也可能是別人問了。所以會回應「張小姐跳舞跳 得很好看」的情況,可能是有以下幾種:
1
2
3
情境找出來之後,再根據帶班學生的程度與課程目的、性質等等的因素,挑選適合的情境做為第一個教學切入示範句。
目前看到、觀察到老師們呈現情境的方式有以下四種;這四種各有什麼優缺點?老師們選擇時有什麼考量、偏好呢?
A. 圖片呈現:
優點:操作容易,找圖說句就可進行。
缺點:
- 針對多數語法點與句型(「得」就是一例),這種靜態圖像無法呈現、凸顯的此語法的功能情境;
- 不適合用在導入教學的第一個例子呈現;引導不好,則會變成另類看圖造句的尷尬情況;
- 找圖片花費的時間也造成老師備課的負擔,甚至會降低老師教學互動的能力。
此種方式是很多老師們使用的,但常常變成看圖造句,太依賴簡報圖片,失去語言教學溝通互動的本質;教學是可用,但要看適合放在哪個教學環節?
B. 口說鋪陳+肢體動作:
優點:方便快速、有彈性,老師課上直接說明表演就可以了。
缺點:
- 只能用在語法點、句型的情境較簡單、不複雜的情況,若情境鋪陳過於冗長(如「與其...,不如...」)則會失去教學重點,甚至造成學生的分心挫折;
- 口頭資訊的轉換可能造成資訊認知上的差異,影響所要的效果;
- 考驗老師精簡的說明能力與清楚的引導能力。
此方式非常自由有彈性,老師若技巧好,確實能秒懂、有效引入語法重點;但仍限於情境簡單不複雜的語法、句型,適合零初級程度教學。
C. 現有影片:
優點:視覺是最好的呈現方式,將交際溝通的全貌一概而出,免去說明鋪陳的認知差。
缺點:
- 投資報酬率低,需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所符合的影片,並進行裁剪成才幾分鐘的片段,有時可能還找不到所要的;
- 影片是否完全符合所要情境、裁剪後是否還需交待前後劇情...等的問題;
影片是最理想最優的情境呈現方式,但是因為選取現有影片,因此老師必須有影片資源庫,知道去哪裡找;找到後,需要思考如何裁剪編 輯所要的片段,所需片段是否涵蓋全部的情境、是否需要補充缺少的部分...等等問題都得遷就現有影片。這樣來來回回的思考處理,也 是一種備課的負擔。
不過,北語劉志剛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心血,做了這方面的繁複工作,搜集、整理、製作的可用於漢語教學的多媒體視頻素材庫, 數量達千部之多。提供華語老師在教學上輔助資源。
D. 自製影片:
優點:
- 情境完全可依據教學需求、要求與目的而設計,不需遷就;
- 可將多個教學重點融合貫穿成核心主軸,以小故事呈現;
- 情境呈現快狠準:將以往用文字或口頭敘述的情境,用視覺方式呈現,把抽象的溝通情境能夠具體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更為全面清楚,避免想象的認知落差;
- 可永久保存,重複使用,製作一次可不斷使用;甚至因情境客製化,而運用在各種教學主題;
缺點:需要熟悉拍攝工具與程序,費時費工(?)
不可否認,若不考慮製作影片的技巧與難點的話,此種方式對於語言教學情境的呈現與導入是最棒的方式。
但是隨著科技發達進步,製作的方式已能簡易快速,使用手機花個幾十分鐘就可以製作完全符合老師所要的教學情境;而且具有久存、重 複不斷使用,也可再組織利用,轉化為線上教學影片,進行翻轉教室的教學方式,大大提升教學品質與效果的輔助技能。何樂不為呢?